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贝多芬的作品单从音乐方面来讲到底怎样?是否在国内被过誉?
贝多芬,巴赫,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单从音乐方面来讲到底怎样?是否在国内被过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无论是19世纪的还是20世纪的,更多是在理念上:他为自己内心而写作而不是为观众而写作。如果说莫扎特的歌剧是用他的语言来写别人的故事,那么贝多芬整个就是在写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
为什么贝交无法被超越,或者说,为什么贝多芬无法被超越,但从作曲技法上来说,能够写出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复调音型结构的,整个音乐史上你只能找到一个人——巴赫。所以你可以发现,为什么十二平均律和贝多芬钢奏被称为音乐中的旧约和新约,为什么哥德堡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被誉为最伟大的两部变奏曲。的确,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并成为维也纳三杰,所以总有人喜欢拿莫扎特和贝多芬相比,但这是不恰当的,最适合和贝多芬比较的是巴赫。
那贝多芬和巴赫是一样的人吗?并不是,贝多芬站在了巴赫的肩膀上,进行了一次超越。迪亚贝利变奏曲的第一变奏,巴赫那个时期不可能存在那么鲜明的变奏风格,明显是贝多芬独有的东西,巴赫时期的大键琴本身也很难做出那种鲜明的强弱对比。而迪亚贝利变奏曲的32变奏则是极其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的赋格,你可以比对贝多芬和巴赫在变奏曲中的赋格,就能清楚地发现这两人用了类似的作曲手法,但要表达的东西却是天差地别。
从作曲风格上,贝多芬从古典到浪漫,巴赫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灵魂迸发出火花。相对于巴赫,贝多芬前中期的作品运用更多主调写法。但要注意,这仅仅是相对于巴赫而言,即便是前中期的作品,贝多芬对复调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尤其是贝5,你能看出贝多芬为了营造那种紧凑而急促以及力量逐渐增强的递进效果用了相当多的复调写法来增加层次感,仅仅是这里蕴藏着的技术你也很难在后世的“浪漫派”中找到。
虽然同样运用复调写法来扩展音乐的层次,贝多芬的作品并没有追求均衡,他晚期的作品在复调音乐的基础上,用鲜明的强弱对比以及适当的不和谐音来在复调上追求一种他音乐中独有的力量。没错,贝多芬先是继巴洛克音乐之后,承袭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主调作曲方法,在化繁为简的同时丰富了音乐的情感,开创浪漫之先河,这是你们都知道的,后来很多作曲家也做到了。但很多人忽视了贝多芬晚年又再次超越自己,从主调重新回到了复调,化简为繁。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复调写法,而其根本目的是表达一种“力”,用复调手法独有的结构来震撼听众的灵魂。说起来简单,这要求作曲家不但有着古典以及浪漫音乐中将旋律,情感,强弱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的思维,还要有不逊于巴赫的作曲技巧。
所以你如果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贝多芬有一个独此一家的绝活,就是他的快板末乐章。他会用一个极短的主题构造一个织体,引出排山倒海的赋格来强调力量(32钢奏初乐章),引发一连串复杂的变奏(第八交响曲末乐章),或以主题为基础直接开启一长串的赋格展开部(28钢奏末乐章),贝多芬的这些作品会让你觉得它比谁都“快”,比谁都“有力”。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最快的,李斯特比他更快,但你还是会觉得贝多芬“更快”,这是因为贝多芬在这些乐章中特意使用了非常短的主题而不是后来浪漫作曲家乐于采用的较长的旋律线,通过精妙的变奏,以及灵活的创作手法,在避免反复重复主题的情况下快速地进行强与弱不同段落的转换,加上全曲逻辑严谨,规整,这种迅速而鲜明的对比和结构的紧凑让人产生了“快”的感觉。即这种“快”的感觉不是来自音符的快速,而是逻辑上的“快”。同样,贝多芬作曲中的ff符号超过3小节那都是长的,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和革命不比贝多芬强吗?然而你听肖邦的曲子能感觉到的并不是贝多芬32钢奏第一乐章那种赋格产生的力量。快速的对位过度,此起彼伏的复调,造成的是听觉上的交织感与排山倒海的效果,即贝多芬的“有力”并不是物理上音符强弱的“有力”而是通过和声和主题形成的织体,声部间对比和强弱起伏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有力”。
贝多芬同样也可以用相反的手法表现得“轻柔”与“舒缓”,但相对于浪漫派及现代派的作曲家,这方面就没有他“有力”的那一面更加突出,更不可复制。
我说贝多芬无法超越,而不是贝多芬最有特点,正是因为贝多芬的“有力”和“快”,从原理上并不是“个人风格”而是“作曲手法”,即别人用恰当的材料,哪怕并不是贝多芬风格的材料,也能写出这种“力量”,然而实际上却只有贝多芬做到了。
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大概是最像贝多芬的作曲家了,你从这两个人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非常美的地方,也能看出他们多少借鉴了“贝多芬精神”,但他们的旋律线相比于贝多芬长了若干个数量级。你永远无法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贝多芬的“力量”,那就是贝多芬独有的东西,后人再怎么说“技术在进步”然而至今也没人达到的境界。
很直白地说,不要认为音乐一直是发展的,所以贝多芬就能够被超越,你想要写出贝多芬的“力量”,最首先摆在你眼前的是个直白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你说巴赫的赋格为什么不能像贝多芬那样表达力量,小到一个对位,一个音的强弱对比,大到全曲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说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乐理是基础,但不是你把基础学会了你就能写。且不说写复调,写对位本身的难度,从局部到整体的规整,主题变奏手法,发展的合理性,这些理论就算你总结得出来,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你能在一个段落展现出“力量”,和在全曲中自如驾驭“力量”又是截然不同的难度等级。贝多芬晚期的风格建立在他中年时命运,田园等一众脍炙人口的作品的成功的基础上,旁人学得了架势,却学不到那层神韵,最后索性连架势也放弃,直接另辟蹊径。
所以说浪漫派作曲家侧重于旋律和表达情感,但放弃了均衡性,无法做到贝多芬用复杂的复调结构升华情感的这一步。之前也说过,浪漫作曲家并没有继承贝多芬的作曲技法,他们并不是站在贝多芬的肩膀上,顶多是站在腰杆上,然后把上半身伸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可以说,贝九,晚期弦乐四重奏,晚期钢琴奏鸣曲,这里面很多音响效果是现代音乐家无法复制的。甚至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中,都能看出他开拓浪漫又超越了浪漫的特质。有些人说现代人只要想写也能超过贝多芬,只是没必要,这一点你真的可以去试试,不要因为一个人死了200年就以为他过时了。不要提什么个人风格,你如果有贝多芬的作曲技术,随便写哪个风格你都能享誉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