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从《小欢喜》到《安家》,海清饰演的两个角色的婚姻是两个极端?
蓓蓓,她的,方圆为什么说从《小欢喜》到《安家》,海清饰演的两个角色的婚姻是两个极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说从《小欢喜》到《安家》,海清饰演的两个角色的婚姻是两个极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直以来,海清经常出演家庭剧,《蜗居》里的郭海萍为了买房子和丈夫吵得翻天覆地;《王贵与安娜》中的安娜,一个从骄傲的现代女性变成了朴实的老太太;《小欢喜》中的童文洁,是一个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女性……那为什么说《小欢喜》和《安家》是两个婚姻的极端呢?原因如下:
丈夫对待家庭的态度不一样
海清饰演《小欢喜》中的童文洁,童文洁是一个公司的财务副总监,工作收入也非常可观。她的老公方圆,是一个非常佛系的人,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乐观,他对童文洁可不是一般的好,不但把家里的家务做的井井有条之外,还帮忙教育熊孩子方一凡,夫妻之间有问题有商有量,碰到问题也一起抗,比如方圆失业,两口子共同面对,努力改善生活。海清在《安家》中饰演妇科主任宫蓓蓓,剧中介绍她和她的丈夫都非常忙,两个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在上海只有一套一居室,两个孩子加上公婆,三代人住在一起,所以买了房似锦推荐的跑道房,后来因为婆婆公公一直惯着孩子,和宫蓓蓓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让她再一次产生换房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丈夫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她的婚姻给她的是数不尽的委屈。公婆的干涉
《小欢喜》中,方圆的父母是有自己的家的,所以他们不经常在一起,孩子也是童文洁一手带大,她和公婆也没什么矛盾。在童文洁要把外甥林磊儿接过来的时候,她的公公婆婆和方圆都没有反对,这让她心里非常安慰,因为姐姐不在了,她就是外甥的依靠。《安家》中的宫蓓蓓,她的公公婆婆和她住在一起,就算两方都互相忍受,但是在同一屋檐下呆久了,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宫蓓蓓是妇科大夫,她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吃辅食,可是婆婆却说母乳是最有营养的;她的儿子欢欢,不好好吃饭,吃饭的时候还要看平板,气的宫蓓蓓把孩子批评一通,公公婆婆不干了,认为宫蓓蓓挑事,她的老公也站在公婆一边。 夫妻关系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的话,什么子女,婆媳关系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宫蓓蓓的老公却处理不好这样的关系!而《小欢喜》中方圆作为丈夫,他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所以童文洁的生活非常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这两个女性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极端,但是真实的让人窒息。
《小欢喜》中海清饰演“学渣”方一凡的母亲。童文洁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太要强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陪读家长”;用自己的所有能量守护着自己的家庭,在长期的焦虑和高压环境下,让她的性格更加暴躁,对儿子要也很是严厉。
《安家》中海清饰演宫蓓蓓有多重身份“博士”“妇产科医生”“二胎妈妈”,作为已婚事业形女性,工作和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活中老公以隐形的身份存在,既不懂风情也不会调节父母与老婆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宫蓓蓓的极端态度是必然的。
家庭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婚姻幸福和谐从来就不会让任何一方变得极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小欢喜》中,海清与黄磊饰演的夫妻很恩爱。海清饰演的董文洁一向强势能干,不仅在职场遭遇了低谷回归家庭,还怀上二胎,变得没有那么强势。而黄磊饰演的方圆一如既往是宠妻狂魔,特别是在遭遇裁员回归家庭之后,对怀二胎的妻子更是百般呵护,温柔体贴还会做饭做家务的方圆,还会很温柔地教育孩子,是多少女人想要嫁的理想丈夫。
但是在《安家》中,海清饰演的配角宫蓓蓓,两次因为买房的事与孙俪饰演的房似锦有了一些交集,也有了前前后后多次出镜亮相的机会。但是以购房为背景,却折射了宫蓓蓓尴尬的婚姻现状。可以说这次海清饰演的妇产科大夫,一如既往算是女强人,但嫁的丈夫可没方圆那么完美。宫蓓蓓与丈夫因为购房产生了争执,一段哀怨的吵架暴露了她的婚姻现状,丈夫要求生二胎却很少帮忙,同时还强行将孩子塞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这让宫蓓蓓教育管理儿子的环境变得非常糟糕,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要顾及公婆的看法和情绪,丈夫又不理解支持,被网友同情地称为遭遇丧偶式婚姻。宫蓓蓓婆婆的一如既往溺爱儿子孙子虐儿媳,虽然不是那种敲诈金钱贪得无厌的虐,却是以婆婆身份而且以辛苦帮忙为借口干涉儿媳教育的冷暴力虐,也成为宫蓓蓓不行婚姻的重要源头。
所以说从《小欢喜》到《安家》,海清饰演的两个角色,既是儿媳也是妻子还是母亲,但人设境遇反差却相当大,可以说体验了两个极端的婚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角色董文洁,面临高考,想方设法用尽所有的时间想让儿子取得好成绩,竟不惜几次搬家为儿子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恨铁不成钢,儿子的成绩没有什么起色,于是因为成绩与儿子矛盾重重,爸爸方圆在中间不得不左右调停。这是一个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庭。将孩子的成长聚焦在高考这一特殊阶段,高考的压力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在真实社会中就是这样的,很多家庭为了孩子高考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请家教,搬到学区房等等让孩子不喜欢的事情,没想到儿子不理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