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这个世界,自己的如何理解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正如小说副题“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所表现的,其中暗含了韩寒的态度:他需要以对话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人性之善恶、美丑、正邪。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一种“在路上”的方式,“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在小说中,韩寒不仅在描绘人的现实遭遇,同时,他更是在探讨人的精神处境,这时就有了他自己的影子。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进来,但是,他仍然在公人主陆子野身上渗透了自己的世界观。他怎样以一种清醒的方式看待世界,或者去反抗,或者去包容,这只是人生在困境时刻的态度。像陆子野对待娜娜,他一路上带着这个妓女,几次曾有摆脱她的想法,但善心召唤他最终没有行抛弃之举,而是以一种同情理解的姿态,容纳了这个萍水相逢但一路与他相互支撑、相互倾诉的朋友。娜娜最终选择离开陆子野,她没有把自己当做一种负累甩给他。这种感伤,让陆子野也定有心痛之感。
在追忆叙事里,不无伤感,但是,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一种坚韧,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精神的持守,才是韩寒最后需要定格的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残酷当做一种无法化解的苦难,悲观可能会接踵而至。韩寒在小说中,却一一化解了那些斗争、困惑、纠结与矛盾,虽然有些还是未能彻底处理,但是,他至少为我们出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姿态,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是需要如何来与之周旋,与之对话的。这或许才是其写作的价值和力量感所在。
双重叙事模式
《1988》采取了双重叙事模式。即,在公路见闻之外插叙少年记忆。“我”行走在路上,去找那位组装1988的朋友。当我最终找到他时,后者只能以骨灰形式与我重逢,因为他刚刚被执行死刑;与此同时,少年记忆中的哥哥、10号和刘茵茵也随着1988向前驶去。两条线索构成平行关系,永不相交却并行不悖。这是小说的经度,它的维度由一位名叫娜娜的怀有身孕的卖淫女与我一路同行衍生的各类故事构成。后者最终将生下的孩子礼赠给我,全书于是画上句号。
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
在这部小说中,韩寒虽然在尝试着改变,但这种改变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他渴望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以及那种惯常的语言表达。在语言上,韩寒没有像以前写小说那样带着炫耀才华的自负,以及玩文字游戏的张扬,这次,他的表达温和、节制、优雅了一些,甚至不乏冷静之处。这样的话语收敛,或许会被人看做是韩寒在向后退,是一种保守和妥协,因为从其行文上,我们发现少了一些韩寒式的激赓,而多了一些更为内在的经验。在精神世界上,他虽然还处于对青春期的活力书写上,但这种活力,不是他以前小说里那种满不在乎的劲头,而是转向对人性之真的审视。
批判本色
在小说中,他不时地流露出对社会上荒诞、无耻之事的嘲讽,这与他的批判性是有呼应的。在《1988》里,韩寒将一些新闻事件搬到小说情节里,以对接和比较社会的真相。比如,当陆子野和娜娜在旅馆里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抓住时,扛摄像机的人因为太激动,而忘了打开镜头盖,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他们只得关上门,来重新演一次,并让陆子野和娜娜配合。这种“摆拍”的方式,在新闻媒体中司空见惯。像这样的例子,小说中还不少,韩寒恰恰要以这样的方式,直接而有效地对遮蔽真相之事作深度揭露。
《1988》这部作品是光荣的存在。充盈其中的与主流文学的距离感,恰恰是当代作家普遍没有的。他的态度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视点。尤为珍贵的是,当当代作家普遍对现实生活隔靴搔痒、锦上添花之时,直面现实、显得无奈的韩寒是那么尖锐和切实。换言之,在成熟作家们徘徊于宏大叙事之时,韩寒用相对稚拙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经验。韩寒还保有“和这个世界谈谈”的热情,我们却早已“无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影响比较大两位作家,有人说,他们两个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喜欢韩寒就不会喜欢郭敬明,喜欢郭敬明就不会喜欢韩寒。但我却不一样,我两个都喜欢。两个人,两种风格。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于是,《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看韩寒的作品,一直是很high的,也许是因为他的叛逆,也许是因为他的尖锐。很多东西他都是一针见血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或者说,去反思。书中写道: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我们的道路不是自己规划出来的,而是别人规划出来的时候把我们圈进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像是在走着别人为我们铺好的路,照着设定的程序,毫无意义地走下去。这样,我们的人生算是人生吗?我们都已经20岁了,是个成年人,是个大学生。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会读书,不会思考。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准确方向,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干嘛。有很多人只是来混大学,而不是来读大学。他们以为混一张大学文凭就好了,就可以去外面找份工作,然后过着他们所谓的“生活”。但其实这有意义吗?相比之下,另一部分大学生就真的是来读大学的,他们认真读书,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目标,并且肯为之努力奋斗。失败了不要紧,至少我们获得经验。犯错误不要紧,大学就是给我们犯错的。在大学我们在工作中怎么犯错都可以,但走出社会去工作的时候,老板会给我们多少犯错的机会?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失败。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如果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失败,不能勇敢正视失败,那我们怎么能成功?怎么能走好自己的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