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圣杜甫在“绝句”的创作中,相比前人有哪些开拓?
绝句,杜甫,前人诗圣杜甫在“绝句”的创作中,相比前人有哪些开拓?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02 在风格上,打破了绝句的“含蓄”审美界限
绝句最贵含蓄。事实上,从绝句形式问世发展到盛唐,就已形成“含吐不露”的传统风格,并以此为佳,反之为劣。但这“含蓄”风格若一成不变,绝句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文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杜甫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冲破单纯“含蓄”的蕃篱,在绝句风格方面又作了大胆的创新,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创作了各种风格的绝句。主要有以下3种:
1、直露型的绝句
前述的《三绝句》、《黄河二首》,作者感情直泻,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又如《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这是对玄宗的重失轻才,劳人害物行为的直接抨击,是杜甫满腔忧国之情的喷发,杜甫伤玄宗宠爱贵妃之祸,忧人君之不醒,故大声疾呼,希冀废除贡献荔枝的弊政,解决民困,稳固社稷。
更为明显的,还可以看《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一):
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战斗欲何须。
元凶首逆诛灭,固然可喜可贺,然而,诸镇反叛企图尚存,动乱危机仍在。杜甫为此厉声警告,其声其情,胸臆直抒。
再看其六:
“英雄见事若通神,圣哲为心小一身。燕赵休矜出佳丽,宫闱不拟选才人。”
这首绝句对代宗既颂赞又规劝,并警告诸镇勿逢迎取宠,酿造新祸。其言真切直率,胸臆坦荡。
还有其十二: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
此诗总结了战争,既颂皇上天威,又赞主帅功绩;其中感情直露,如江水直泻。
2、沉郁型的绝句
先看《归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至北飞。”
因战祸而久居他乡的诗人,眼望大雁北返,归乡之思油然产生。大雁尚能年年按时返巢,而自己又能归故里于何年何月?归心似箭,却又无可奈何。满腹的愁绪,被写得沉郁悲怆,令人感伤。
再看《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入川后的杜甫,穷途潦倒,愁思深切,已到了“恒饥稚子色凄凉”的地步。贫困如此,却还要折损花枝,春风也好像趁机欺人似的。诗句写得深沉郁伤,满腹不可名状的愁怨,隐寓着对权奸欺主凌人之愤和自己的身世之叹。
3、哲理型的绝句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针对时人对“初唐四杰”的无端嘲笑,站在时代的高处,充分肯定了杨王卢骆文学创作生命力的强大,指出了“嘲笑者”被历史洪流淘汰的必然趋势。诗中用“江河不废”来揭示客观存在决不为主观意志所转移的真理。诗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坦称“哲理诗化”的典范。
03 创造绝句组诗,使绝句形式更适应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组诗的形式是早已有之的。晋宋易代之际,就有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左思的《咏史》八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六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等;到初唐则有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等等。但这些组诗均不是绝句组诗。
直至盛唐,是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借鉴前人的组诗形式,才创造了绝句组诗这一新形式。绝句组诗形式的出现,杜甫既是其中的开创人,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用绝句组诗形式来表现重大题材,表达复杂感情,甚至用来论诗,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前文提到的《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从写叛逆的诛灭到全国的统一,对整个事件的始末作了完整系统的描述。一首一个重点,点点相联,有条有理,一气呵成,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而且亦叙、亦议、亦抒情,做到了三者结合熔铸一体。这正是单绝句所无法做到的。
再如组诗《戏为六绝句》,就是杜甫运用绝句组诗形式论诗的成功范例。这六首绝句,论诗层层推进,出句步步深入,力排众议,自成一家,足压名家论诗的长篇巨著。
杜甫以此篇,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文论诗”的单一化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
04 运用方言口语,使绝句平民化
以方言口语入诗,早在《楚辞》时就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在唐代也绝非杜甫一人。但以方言口语入绝句,则应首推杜甫。相传杜甫写诗,诗成后要念给农村老太太听,若是老太太听不懂,则改之,直至平白如话,这便是他所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既向前人作品学习借鉴,又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兼收并蓄,从而形成自己绝句特有的语言风格,这也正是杜甫创新的可贵之处。
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四句诗,以前曾有人为之稍加了几个字,一首绝句便可成为白话散文。
再有:
“门外鸿鹅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巳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这样的诗句,即使今人读来,也觉语言通俗,浅近易懂,简直是现代白话诗了。还有那“梅熟许同朱老吃”中的“吃”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个”字,都是当时人,也是今人的口语。
总而言之,古往今来,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创新之作,杜甫绝句之所以留传能至今,亘古生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以上所说的创新。
回答完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诗写史,以史为实,直书疾苦,沉郁沧桑!不愧为诗圣!
上一篇:疫情期间回家后,到底该先洗手还是先脱衣服?如何做好防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