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读古籍,你从古籍中能收获什么?
古籍,的人,喜欢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读古籍,你从古籍中能收获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喜欢古籍读懂古籍的人并不多,它的深傲内涵和源远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永远是个谜!这个古老的文化给人们生活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学时其实挺不喜欢读古籍,一方面青少年时期自以为要阅读新兴人类的书籍,不屑于与古籍为伍,另一方面古籍的难以理解和精读需要的时间难以保证。
到了中年之后,喜欢读古籍,听古籍解说了。中年人成熟能沉下心来慢慢阅读和品味古籍,中年人的阅历也更能理解古籍的精髓了。
《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让我们了解了为人处事要跟上善若水,跟水学习其灵活性和低调,但是水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在生活中从人的态度、品德、言行、能力、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为我们做出指导。
《易经》里也有类似的关于品行方面的经典语句,如“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说的是君子遵循道德的指引,积累小的善行,以成就高尚的品德”。这与《三国志.蜀书.先主状》里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一个道理,善行积多了个人可以修身,国家可以行大善。
中年人的智慧一半来自阅历,一半来自古籍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释道思想博大精深,读读真受益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关于古籍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了解古籍的相关知识,
一、中国古籍的分类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 、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二、古籍的上限、下限: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中国历史一般从有史以来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算作古代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1840年以后的历史就划入近代史。但社会性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学术文化马上统统起根本性的变化。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结束的七十年间,新撰写的书籍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或形式都和前此的古籍没有多少不同。因此,把清代末年作为古籍的下限要比1840年作为下限来得合适。当然,这个下限仍旧是粗线条的。即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如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或旧体诗文集之类,一般仍可划入古籍范围。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作的研究或注释,才不叫古籍,而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
中国的古籍在数量上以用汉文撰写的为最多。此外,还有用满、蒙、藏、彝等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也是中国的古籍。只是因为整理这些用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古籍需要另外一套专门学问,在方法上也和整理汉文的不尽相同,因此通常所谓整理古籍只限于汉文的古籍。
三、古籍的兴衰
中国图书事业随社会进程发展,春秋时代图书性质偏向官方档案,战国时代,图书转成传播知识的媒介,也开始有了私人藏书。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将部分私家藏书移入宫廷及政府机构后,进行焚书坑儒,是中国图书发展的黑暗时期。汉兴,图书事业又慢慢恢复过来。到了隋唐,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传钞写本书极盛,官家对图书的整理达到高峰;雕版印刷术也应时而生,中国图书事业迈向全新的局面。
两宋是中国图书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编书、刻书、藏书风气大盛,官府、私家、坊间三方面编印书籍并行。
明、清两代,朝廷则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主导编书事业,二十世纪初,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图书事业遂迈向另一全新阶段。
四、古籍的源流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简牍时期
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的手机越卖越贵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