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油画《父亲》,你领悟到了什么?南方说说皱纹里的故事?
父亲,农民,这幅油画《父亲》,你领悟到了什么?南方说说皱纹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油画《父亲》,你领悟到了什么?南方说说皱纹里的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谢谢你的问答邀请,《父亲》是1980年当代画家罗中立根据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创作的大幅超写实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还是初中时期,也是那时才知晓油画这一画种。当时给我的冲击很大,第一感觉就是太真了,人物刻画饱含真情,虽然不认识画中人,却给我一种深切的熟悉感,不自觉间就让我想起了我爷爷,很有亲和力。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里,真实的呈现出中国传统农民的勤劳,朴实与面朝黄土背朝天所带来的艰辛和无奈,那茫然的目光里隐约透露着三两份热情,期盼,还是希翼?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瓷碗里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金光,犹如正准备喝水的人一般,闪动着希翼。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很容易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
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表现了画家罗中立的乡土主义情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亲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他通过父亲歌颂了农民一代的艰辛困苦和付出!中国一代代困惑在土地上,靠天吃饭……中国革命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农民革命史!自从有了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际就是用工人阶级思想武装的农民革命史,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让农民具备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可惜作者自从升迁到高位,并没有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与对此的追求,以把个人的技术个性化,去迎合西方的口味,虽说也表现民间的趣味与生活,意义显得单薄,是叫人失望的,某种意义上,使绘画艺术以个性为名不敢直视人生,漫画失其尖锐,绘画以表面美的解说,造成旁落,市场化“钱”成了追求的对象,是一种遗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给予了它太多内在附加价值。改革之初,国门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现代艺术,犹如大浪拍岸气势如虹,给许多依然困惑于文艺工作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于是纷纷效仿之。 产生于美国70年代照相写实主义风格油画很自然地就移植到中国画家的画架之上。罗中立以他敏感的绘画感受力,很快将这样的绘画形式嫁接到了他的毕业创作《父亲》之中。他以高清的方式,笔油重彩的绘画激情,全神贯注地描绘他心中的这个朴素而耿直的老农民,这纵横交错的皱纹,是中国人民苦难身重奋斗史。这在当时的全国美展中犹如一块巨石滚入平静的湖面,所引起涟漪是何等深远。他那巨大的尺寸足以让观众联想到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的标准像的规格,以及由此产生的父亲背后的真正的意识动机,就是朴素而勤劳的父亲就是国家的真正脊梁和主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懂油话,只谈油画中的老父亲。看到父亲饱经沧桑的脸,感触很深。领悟到父亲代表着千千万万中国最普通的农民的形象。他的艰辛和百折不屈的拼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拼博精神;他的坚韧不拔的奋斗力,就是所有中国人民的奋斗力。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永远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期盼的,永不言弃。父亲就像一座山,他承载着太多太多的重量,撑起了一片天。从父亲沧桑的脸上分明看到了中华民族百屈不挠的苦难史和奋斗史,父亲就是撑起中华民族掘起的脊梁,父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奋斗史和成长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画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当下、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看到这幅油画,让每位读者的印像中充满了这位纯朴的农人,不禁让我感怀,这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鲜明的影象总是能一下射入脑海,于是撞击到心灵的某个部位,久久不能释怀。第一次看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中国农民的形象就开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农民一生的缩影。自油画作品《父亲》出世至今,对它的好评从未间断,人们对画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尽致,让农民的儿女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魅力,更是这幅油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显然,我们能从画和题目中知道画中人的两个身份:农民和父亲。他是一位农民父亲。父亲为了儿女的奔波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农民父亲为了儿女的耕作是一种血泪的劳苦。我注视画中的这位农民父亲,日光强烈照射下的脸都能反射出光来,我愈发觉得这张脸像一张明镜,照映着我们的心,明镜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风雨无阻,那是冷暖不知的岁月旅途。是的,这是父亲,农民父亲!指甲里还存有脚下的泥土,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经发黄却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这样,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这样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将作者的才华无疑地展示出来,在中国的油画史上默默筑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抛给我们一张父亲的脸,写实的手法与细腻的刻画竟然让读者看懂了神与神的相通。说:“艺术鉴赏时最先由感觉,其次动感情”。我觉得,还有最后出感悟。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是否还有人安心于去做这样的“父亲”,我想,这是我们当今应该引起的对二十年前这幅《父亲》的思考。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融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作者这样鲜明的艺术语言堪称惊世之笔,心底波澜暗涌,聆听内心的震撼,是作者笔下“父亲”的呼应,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乡土味道。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它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诚挚的作者创造了诚挚的父亲,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当我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也许《父亲》那破了又锔起来的粗瓷碗,早已放进历史博物馆,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父亲》点燃我们心中沉积已久的热情,无论是作者的创造,还是读者欣赏,都是赋予艺术的伟大使命!
上一篇:猫咪在朋友家一个多月没回来了,见到主人特别凶,是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