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今如何看待12-17岁孩子叛逆问题?
孩子,父母,叛逆现今如何看待12-17岁孩子叛逆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今如何看待12-17岁孩子叛逆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很温馨和蔼的家庭,是不会出现孩子叛逆的事。孩子发生了叛逆,说明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有原因。人们常说孩子叛逆,父母的原因就不叫叛逆吗?有一个问题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父母,有一个慬事的孩子,就一定有合格的爸妈。
人们总是怪孩子,不去想自己哪些地方愧对孩子。孩子不是机器,想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长期或短期不关心,不谈心,偶尔粗鲁的棍棒教育,怎么能叫人不反抗。以前不反抗,那是武功不够,恨意的种子早就种下,发芽了,就等身体强壮,来一较高下。
小孩子都是懂道理的,从小就要和他好好的沟通,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孩子真的叛逆问题严重,那会毁了他的一生,要想教回来,困难何止十倍百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非常好。尊重引导,平等交流。切忌硬要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生理和心里找到突破口,安全度过心里期,实际是心里的成长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者说大人的心里都不一定有能力去把握这个时期的孩子心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这是好现象,因为孩子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跟父母和世界对话,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父母要给予肯定,
第二,父母要合理引导,引导的原则是根据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青春期叛逆是当前中国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特殊问题。虽然相关社会学、心理学调查表明青春期叛逆并非人类个体成长的必然经历,大多数中国家庭却似乎没有足够的幸运能让他们的孩子绕开这并非必然的经历。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孩子都会在或早或晚的某个成长阶段成为“叛逆者”。由此,我们不得不去寻求中国文化中的“叛逆基因”。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叛逆者,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水浒传》中占山为王的梁山好汉、《红楼梦》里有木石前盟的宝黛莫不叛逆。这些叛逆者的形象往往被写作者和阅读者欣赏,尽管在历史局限性和自身缺陷的双重障碍下他们的反抗很难获得彻底的成功,但是,他们的叛逆精神被认为是具有启发性的。
既是“叛逆”,就一定存在反抗的对象,存在一个与叛逆对立的“正统”。而这一“正统”的位置非“家长制”莫属,它确立了一套外在于人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标准,赋予了权威和权力独裁的特权。只有了解了“家长制”对人的影响,我们才能理解“叛逆”为何会发生。
如上所述,“家长制”树立的权威标准外在于人,是对个体自我内在的无视与否定,它试图把人带离真实的自我,寻求外在评判。在“家长制”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自然生发被强令禁止或扭曲,教育不会鼓励孩子用心感受世界,而是强硬地告诉他们“世界就是这样”、“你的感觉应该这样”。天真的小可爱们由于对父母长辈的崇拜——也为了得到他们的爱——对这些灌输深信不疑,即便偶有困惑,也会因为自身思维发展的局限而放弃寻找答案。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与真实自我的链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于是,社会多“巨婴”,人们普遍渴盼权威、父母或者某种被视为主流的外在标准的认可,无法在自己的内心确立价值。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个人自控、自律能力的退化,人们崇拜、迷信权威的同时不仅希望获得关于某一问题的指引,也想依赖权威的管束、规定自己的行为。以家庭教育为例,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和打压孩子的真实内在,总是以外在的标准要求和评估孩子的行为,孩子在选择和决定上会趋于无能为力,即便成年以后也依然要依赖父母为自己打算。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管理替代了自我管理,一旦父母放手不管,孩子是没有自我管理经验的,他们要么自我放纵,要么在自我放纵和内化的父母管理之间挣扎、纠结。
标准外化造成的另一种可能是“控制”,人与人之间相互用外在的道理攻击彼此的自主状态、真实自我和独立思考。大多数人在彼此的“控制”中陷入被动,“大家都这样”成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依据,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即便思考了,也会在“大家都这样”的冲击下失去追寻的勇气。因为被动,“我”的人生与“我”无关。“我”的成功与父母师长——甚至国家——有关,“我”要感谢父母师长,感谢国家。同样,“我”的失败也与“我”无关,“我”失败了,“我”需要向父母师长、向国家、人民道歉。既然如此,“我”的失败实际上也不是“我”的,“我”可以把它归咎于父母长辈、归咎于老师,归咎于环境,很多人都以此为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兔和蛇的婚姻好不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