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是乐于待在舒适圈还是不辞辛苦的去追梦?
舒适,的人,害怕是乐于待在舒适圈还是不辞辛苦的去追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是逃避灯光,还是面向灯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我想看看你们的答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可以,我选择呆在舒适圈里去追梦!
因为待在一个有资源、有条件的舒适圈里,自己的梦想更有能力和实力去追,当然这是最佳状态。
单纯选择的话肯定是为了自己梦想,面向灯光!灯光之下必有掌声,努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才是生命和存世的意义所在。安逸的生活只会使人快速堕落,多彩的人生就是需要不停的折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这个问题时,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愿离开舒适圈:害怕失败是根源
尽管在两年前,“跳出舒适圈”就被许多媒体提了无数遍,很多人还只是把那些劝告当做一碗普通的心灵鸡汤。
在自媒体平台鸡汤、毒鸡汤满天飞的时候,这样无关痛痒的话题自然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我不在舒适圈,也不是温水煮青蛙中的那只青蛙,我只是安于现状,甘于平凡。”你这样安慰自己。
百度词条解释:“舒适圈”就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我们会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当我们走出这个圈子的时候,我们会面对各种奇怪的变化与挑战,因此而感到不舒服,很自然的,就会想退回舒适圈内。
A年轻是某二线城市私企的员工,每日都做着类似的工作,上司是自己的同乡,待遇还不错,周末双休时还能回家陪伴家人。
在熟悉的环境中待久了的A,逐渐开始厌倦自己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于是辞了职,准备回家创业。
还叫上了同样打算创业的B。
于是A把B叫来家里,两个人一起窝在沙发里,一边上网搜索资讯,一边询问周围朋友,创业做些什么好。
好不容易确定了俩人合伙开个服装店,一个电话打给A正在开店的朋友,却遭到了朋友的劝阻。
“现在店不好开,这两年都在亏,xx市个体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现在入市有风险。”
一个电话打了将近一个小时,越聊越发放弃了创业的想法。
不多久,A和B一拍两散。
“创业风险太大,还是回去上班吧。”
一时兴起,到最后的纸上谈兵,就这样在害怕失败中草草了之。
以前都说,女生追求稳定,后来遭到部分自立女性的反对:女性也可以自强自立。
再后来,碰了一鼻子灰的女性,还是老老实实回家,嫁人生子,慢慢稳定。
而现在,不止女性,似乎大部分年轻人都开始沉溺于舒适圈,习惯自己习惯的生活,在抱怨与牢骚中日复一日。
有个热点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吗?
评论中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吃苦不仅没有用,也根本没必要吃苦。
如果吃苦有用的话,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早就成了最富裕的阶层。一个正常人,在自己的圈层里过的挺好,为什么要去吃苦?
另一派则反驳,不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而是钱给的不够多,在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有钱不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能使得鬼推磨。
有的人是从立志奋斗到畏手畏脚,最后失去希望;有的人是嘴上说着享受平淡,心中早已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却总是打着“社交恐惧症”的旗号迟迟不肯迈出改变的一步,于是在自怨自艾中度日如年。
所有这些的根源,都是害怕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成了骗三岁小孩的俗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失败的代价越来越让人难以承受。
殊不知,对生活不满却害怕做出改变的你,退缩的那一刻已经失败了。
TED过往的演讲中,有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五秒钟规则”:如果你有一个拉扯你的小冲动,但假如你没有在五秒钟内采取行动,你就会拉起刹车,并马上杀死这个想法。你的问题不是想法本身,而是你根本没有去执行它们。
离开舒适圈,慢慢地去习惯不舒适,就能够重新舒适,舒适圈就会越来越大。
年少时谁都有梦想,但长大以后能梦想成真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就是长大以后,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顾虑也越来越多。
产生顾虑的根源,也还是害怕失败。
诚然,离开舒适圈也并不是无脑创业、朝着未知胡乱吃苦。
有想法,要跳出舒适圈,但不是瞎跳,需要“带上脑子”跳。
一、有目标,才有动力
再怎么迫切地想要改变,“先斩后奏”、然后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浑浑噩噩的游荡,除非幸运女神扔馅饼,而你又恰好接住(然而天上掉馅饼的几率几乎为0),否则失败怎么能不找上门来?
既然害怕失败,就尽量把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确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做好一切改变或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尽人事,然后才是听天命。
如果你是温水中的青蛙,就请先想好跳出温水后该干什么,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的结果只能是跳回到温水之中。
二、“感知”未来
光有目标还不足以支撑自身实际行动,还需要主动“感知”未来。未来不可知,但可“感知”。
纸上谈兵很难成功,那就学着去“纸下谈兵”。
坐在电脑前确实可以了解国家大事、看遍人间百态,但只是信息的增加,例子永远是例子,转化不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能够拓展眼界、让人成长的只有亲身实践。尝试过后,才会有更深的感悟与体会,才能更加明晰自我。
李嘉诚之所以成功,并不完全取自自身的智慧与人脉,年轻时候的李嘉诚,做过茶楼的“跑堂”,在中南公司学过装配钟表,还当过五金厂、塑胶厂的“推销员”。
如果没有这些尝试,他也不会萌生创办塑胶厂的想法,更不会成为后来的“塑胶花大王”。
只有不断地尝试,生活才得以持续保鲜,开阔视野后,自身成了流动的资源,也就有了“感知”未来的能力。
上一篇:征地拆迁与旧城改造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