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十几年前的《蜗居》,如今的《安家》戳中了谁的泪点?
房子,蜗居,自己的十几年前的《蜗居》,如今的《安家》戳中了谁的泪点?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高价房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辛酸难捱,也是大城市资源竞争激烈的充分体现。
痛点三:为了孩子,中国父母真的很拼!
严叔夫妇帮儿子在上海买房,为的不过是能够在上海真正地扎根,而不止是作为异乡人存在,是为了能够当上海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从一出生就享受好的生活。
而再看看宫蓓蓓夫妇,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什么非要买学区房,不就是为了肚子里的二宝和一出生的大宝能够在上学时,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吗?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真的什么都愿意做。他们节衣缩食买学区房,给孩子报无数个兴趣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用心良苦,难以衡量。
而为子女买房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体现。
房,在中国人眼中,自古以来就是重中之重的存在。
它代表着家,代表着安稳,代表着老有所养、中有所局、幼有所学。
一部《安家》,观时原是看客心,未料已成剧中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几年前一部《蜗居》戳中了多少城市底层买房人的泪点!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在大城市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年郭海萍为了省钱天天吃白水煮面条,为了一块钱和老公大吵特吵,也是挺着大个肚子,周旋在多少楼盘之间,寻找自己梦想中的家!如今,宫贝贝夫妻双方博士,夜晚归来,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不得不坐在马桶上办公!这是不是你?这是你也是我。房子是可以安心生活的地方,也是可以安心生活的港湾。
房子不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多承载的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它见证了太多东西,也保存了太多的回忆。
也许我们平凡如郭海萍,外地户口,没有高学历,平凡的工作!也许我们比不上宫贝贝,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价值三百二十万的房子!小时候以为自己是盖世英雄,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没有七十二变,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不管是《蜗居》还是《安家》都戳中了我们这些活在底层普通民众的心。
身边多少“郭海萍”你我又能否比得上“宫贝贝”?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是十几年来仍然没有买 房的人,从那时起开始看房到现在都没有下手的人,在这样一个有家不能回的时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由于房价居高不下,甚至不断往上走,我国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打工者连生活都较困难,别说买房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年前,一部《蜗居》火爆全中国,编剧六六凭借此作品崭露头角,成为炙手可热的实力编剧。剧中围绕以“房”的情节,直击当下社会最现实的问题,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社会热点话题,《蜗居》里的海萍跟苏淳极度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上海房价在不断飙升,为了房子首付四处筹款,其妹海藻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在海萍买房这件事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蜗居》这部电视剧中看到曾经的自己,狼狈、落魄、走投无路的,十年后的我们,可能现在依然是这个样子。
十年后,一部《安家》,同样出自编剧六六,同样围绕以“房”的情节,反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于买房的痛点,如果说,十年前《蜗居》是一份房地产的时代报告,那么十年后的今天热播剧《安家》是一份十年的总结报告。
痛点一:
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不管是前10年,还是往后推10年,房子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锁。
痛点二:
《蜗居》中的郭海萍和苏淳,《安家》中的宫蓓蓓和斯礼,他们都是漂在上海的高知识收入人群,在上海奋斗了这么多年后,竟然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在他们背影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辈子的起早贪黑,都难以换的一套房,换的一份归属感,感慨背后透露着难以言说的辛酸,更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痛点三: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真的什么都愿意做。他们节衣缩食买学区房,给孩子报无数个兴趣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用心良苦,难以衡量,而为子女买房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体现。
十年光阴流逝,从《蜗居》到《安家》,历经十年光阴,故事中的买房的情节敲打在漂在都市男女心头上,到底有多疼?多疼?
希望漂在喜欢的城市打拼的你和那个TA,能够在这座城市买下一套房,一起在回家的路上,抵达家庭中,开启最温馨的那盏灯,找寻那份“家”的归属感。
上一篇:你能写一个珍惜眼前人的故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