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捐赠者为何不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选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与子,诗经,战袍捐赠者为何不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选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捐赠者为何不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选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两层意思:
第一,袍”指一种中国式衣服长至脚特强调这一种类 ,而“裳” 是指男女下装,今义指衣服,其相对“袍”就更加广泛了,这也符合日方捐赠了多钟物资的实情。
第二,抗疫是一场大战争,“同袍”就是“同战袍”,表明日方的立场——愿与中国并肩作战,携手并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捐赠的是防护服。衫一般来说是单层、短衣,最多长及膝盖;而袍一般是夹层或絮绵(或棉)、长及脚面或小腿处。衫可单穿或穿里面,而袍一般穿外层。衫一般在天气适宜时穿,而袍一般秋冬较冷时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捐赠者的这句话引用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诗句洋溢着与战友、与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强敌的决心。其中的袍、泽、裳,分别是战袍、衫衣、裳衣的意思。
其实都差不多一个意思。
诗经讲究赋比兴,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是为赋,比是比喻、类比,兴:欲咏此物先言他物。所以诗经的一个很明显特点就是成排比的句子,对应位置上的字,大都一个意思。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指水草茂盛的样子。至于为什么不选用袍,而是裳,袍引申为战袍,多少和战争扯上了关系,而裳(chang),现代汉语有衣裳(shang)这个词汇,就是大家穿的衣服,显得更加亲民,用在捐赠物资上更恰当。如果说捐赠者也是这么考虑的话,那只能说有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的第三章,后一句为“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意思是说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这里选择与子同裳更能表达日本愿与我们一起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疫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首战歌.打仗的时候穿的! 意思是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来,我们穿同一件吧! 当时战争的时候战袍是比较适合当时的情景. 现在用裳. 更有一份温情在里面. 个人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袍是指战袍,裳是指衣裳!打仗并肩做战,应该是与之同袍!现在是对抗病毒,捐款捐物,用与之同裳更准确!我的衣服就是你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袍是战衣的意思,用裳更加柔温婉一些。
上一篇:快装怎么样?大家装修用过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