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能说出个事实依据吗?
文字,汉字,小篆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能说出个事实依据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
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宋体字。
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还有圆黑体。
所以没有要真的说统一汉字,秦朝开始,后面朝代改进和沿用。小篆我们现在也看不懂,但是到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我们可以认识的行书。所以没有那个是真正的统一汉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
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朝啊,说的明明白白,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都写小篆。后来慢慢演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的统一应该是自秦朝开始,后续慢慢发展的一个过程。
秦以前由于中华民族种族地域范围大,文字以及发音都各有不同。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汉字是否为仓颉创造不可考,但应该对汉字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秦始皇统一六国,斩掉其他文字,统一为小篆。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3.北魏孝文帝开启以胡入汉的助推。
“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仅统一度量衡,而且来统一文字。这是有明确历史记录的,而且还有实物证据。战国时代,各国文字有所差异,不尽相同,如是照当时进度发展下去,可能变成不同的文字。
而秦始皇知道,国家统一之后,没有统一的文字与度量衡,十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所以李斯就统一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融合六国文字,整理出小篆,作为国家统一的文字。
历史也证明,统一文字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统一的文字,就算各地的口音不同,仍是因为文字的统一而做到沟通顺畅。
而现实的文字证据就是李斯所书写的小篆《峄山碑》,以及泰山刻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上一篇:如何看待EDC陈冠希在ins直指陈奕迅和杨千嬅为阴险小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