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字的发展最初阶段是什么特征?
汉字,文字,甲骨文汉字的发展最初阶段是什么特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指事
与“象形”相同,“指事”也是汉字造字法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对“指事”进行如下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相较于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明确定义,“指事”的定义多少显得有些模糊。无论是“视而可识”还是“察而见意”,都是很明显的主观行为。
对于“象形”而言,主要是通过临摹事物的形状或提取事物主要特征来创造文字;对于“指事”来说,则主要是通过指示符号来表达文字的具体含义——这种“指示符号”并不具备以形见意的特征,为此其指示符号并非不可替代。
最初阶段
作为汉字的最初阶段,肯定是以象形为主的造字特征,而且主要的承载主体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被称为“最早的汉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而且这些早期汉字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天文、历法、习俗、医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含义深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混沌时,结绳记事,再到仓颉造字,中间漫漫,骨壳,龟壳,绢布,竹片,再到蔡伦造纸朮,汉字的过程,可谓波波折折。古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与之间的交流,对世间的万千景像,丰富的内心和情绪的变化。急需一种共同认可且又时间变,它不变的一种符号载体。由是,最初的,且真实立体的字,家形字出现。比如山,日,月……形似。尔后,随着要表达内心的思想的感观意识,便应运形意字,例男,田里干活的人,大都是男人。好,什么是好,有儿有女。再忍字,心上一把刀等等。再后,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升级,:形字意字,已不能满足语言的功能,交流的深入,便演化又一种形字和意字结合体,形意字,如林,森,淼焱等等。这就是汉字发展的主要形式,当然了,还有汉字许多演化的途径,中国古人,聪慧绝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字,照耀世界文明的星空,让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屹立世界之林,熠熠辉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最初阶段是象形文字,肯定是以形表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取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是象形,然后指事,会意,只有汉字才具备,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