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妈妈太惯着孩子,想要什么必须得到长大了会是怎样的人,如何改?
孩子,妈妈,父母孩子妈妈太惯着孩子,想要什么必须得到长大了会是怎样的人,如何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想要改?也是可以的先看看你的孩子多大吧,如果还在上幼儿园好办一些,要是小学以后那就难了,恐怕只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失控。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从现在开始,你告诉孩子,我们不可以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家里有的一定不能买,超过我们能承受的范围的我们不能买,如果你只是想要但并非非常需要,我们不买,如果是个你很想要很想要的东西,我要是买得起,那过一阵子如果你还是想要,那就到了儿童节或者你生日的时候我再给你买。这下肯定有人说不给孩子哭爱闹啊,随便他哭。如果孩子一次两次因为哭闹就满足了,孩子觉得这个招好使,他就会继续用。但是,如果无论怎么哭闹,你就是不给,过了几次他就不会闹了,贵在坚持。
希望我的回复能帮到你,如果还想跟我聊更多,请关注我或者私信我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惯孩子,我们通常称之为“放纵型溺爱”,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过分独立,这种独立是建立在孩子沉溺在自恋中的独立,这种独立是建立在牺牲父母的需求的基础上的。
放纵型溺爱,培养父母的敌人,社会的公敌
“放纵型溺爱培养父母的敌人,社会的公敌”,武志红老师曾在其著作中如是描述到。
母亲是幼儿的镜子
孩子是怎么样形成“自我”的?那就是通过镜像效应。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
3岁前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内化母亲的形象,形成自我,而母亲就是孩子的镜子。
如果孩子见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母亲,那么自然内化的就是本来的他。
本来的“自己”
孩子天生自恋,他们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而这个小世界里就只有他和妈妈,并且,他是这个小世界的主宰。主宰的形象就是操控一切,这就是孩子本来的“自己”,他自以为的自己。
妈妈无条件的服从着孩子,那么母亲的形象在孩子心理是“无”,所以孩子在“镜子里”看到的是那个主宰,并内化这个主宰形象,试图操控一切。
自以为是的主宰,被称之为巨婴
孩子在家能操控母亲,而在家庭里母亲也能无条件的服从孩子。但社会不允许孩子操控,他永远、或者说任何人都永远没有这份能力,让全世界服从于他的意志。
这就会遇到那些妈妈不能满足孩子的情况出现,此时,孩子就会发挥主宰的另一面:忤逆我者,我要毁灭他。
他会攻击父母,也攻击不服从他意志的其他人。长大后的他对父母是没有爱的,他只爱自己。
这种性格特点,就是巨婴的心理特点: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至于巨婴,我想此前的地铁让座事件中,已经足以展示其社会公敌的形象。
无论如何,父母无法永远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今天是要的玩具就给到手,长大后他要每平方米价值千万的别墅呢?
对母亲的影响:现在的满足,往后的捶胸顿足
亲子关系是二元关系,对孩子有影响,同样对母亲也有影响。
母亲在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其实母亲自身的需求是被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她宠爱孩子,其实是宠爱自己。孩子被无条件满足的放纵状态,就是妈妈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状态。
这种方式,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母亲是很满足的--“自己”能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主宰一切的生活,谁不满足呢?
而且在放纵这个孩子的时候,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孩子开心她就有存在价值了,否则她什么都不是。
但是随着孩子成长,母亲没办法随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反过来攻击母亲:为什么你不给我一个老婆,为什么你不给我买别墅,为什么你没能力给我买超级跑车!
此时,母亲就要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了,如果她仍未能看清事实,希望继续满足孩子,那么为了孩子的欲望而做出卖器官等行为就不足为期了,就如同她过去压抑自己满足孩子一样。
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亲子关系问题,而是夫妻关系问题
可以说,所有的溺爱,表面上是亲子关系问题,但实质上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而孩子成了牺牲品。
恋爱,是人的第二次出生
武志红老师描述到: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出生,第一次是从母亲温暖的子宫脱离的时候,第二次是恋爱的时候。因为这两段亲密关系,其亲密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而不同的是,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后者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每一次的恋爱,我们都会把对方当成理想父母,享受被爱的过程,试图修复我们童年的错误,当然并不是每一段恋情都会成功,但毫无疑问的是,一段恋情走到婚姻的阶段,那必然是寻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
健康的婚姻是,两者相互支持的,相互扶持的,共同进步的,相互弥补的。
当做到了以上四点,那么夫妻双方,是以对方为第一精神寄托的,否则就可能转移到孩子身上。
换言之,其实溺爱孩子的母亲,她希望享受被丈夫的溺爱,以修复自我的创伤。
夫妻观念的不一致,家庭地位不平衡
从提问中,很明显的是对于妻子的教育方式,丈夫无可奈何。这所体现出来的,是夫妻间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而且这种不一致,还体现为家庭地位的不平衡:妻子占据主导,而丈夫只能服从,否则会招致家庭矛盾或者夫妻单方面遭遇攻击。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性别和能力不同,理应由不同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责任(例如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但无论如何,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就如一个首富和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之间,他们所享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是一样的一般。
修复之道,在于帮助恋人修复创伤
通常我们认为,出问题的是妈妈,应该劝说妈妈不要溺爱孩子。实际上当我们真的这样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是无效果甚至遭到妈妈的抨击。
妈妈所处的状态是:知错但不能改,放纵孩子就是放纵她自己,她十分享受那份快乐满足,明知道是错的仍然难以自拔;某程度上来说,母亲具有一定的巨婴心理。
而真正能够帮助母亲改正的,恰恰是要从丈夫的角色入手,如前文所述,每一段恋情都会被我们当初自我救赎的一次机会,用于修复我们童年的创伤。
溺爱孩子的妈妈,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在丈夫身上得不到想要的爱。
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