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喜爱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哪部?为什么?
王朝,历史,的是你最喜爱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哪部?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至少,如《汉武大帝》这样的作品,后续便少有人复制出它的魅力,尤其是如它般将戏剧与历史的精妙融合。
它的戏剧性多一点,便会挑拔起严谨观众的神经,很难夯实正剧质感;
严谨性加一分,又会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枯燥,难以持续被吸引。
两者相辅相成,又不能过度逾越,才能让古代历史俘获现代观众。
而《汉武大帝》之所以能够将两者完美契合,是因它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历史复刻+活化人物”。
什么是历史复刻?其实就是严谨遵照历史记载中的人物事记、朝代大事,将这些有史可依的故事逐一呈现出来,在《汉武大帝》片头便有一段介绍:“故事改编于《史记》、《汉书》”。
简单的文字,让观众肃然起敬,迅速get到制作方的严谨。
将史书中记载的故事复刻出来,意义又在哪里呢?它可以保障故事的正剧基底,又同时引出观众的共鸣感与讨论欲望。
要知道,史剧取材虽然严肃,却又是最大众化的东西。
大多数观众对古代史有基本认知,汉景帝的“削藩”、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观众是有一定记忆点的。所以,当这些剧情一场接一场以更细致的模样呈现出来之后,观众会用自己的知识库对剧情进行分析理解。
同时,大家也会因故事与自己的知识储备出现交集而感到自豪,甚至激发出深入研究的兴趣。
这便是历史赋予创作者的天然优势。
但,纯粹将历史复刻,并不能创造满分的影视作品,因为观众对历史剧的诉求既有“历史”,也有“(戏)剧”。
所以,故事的戏剧感,是让大众持续产生热情的关键。
在这方面,《汉武大帝》采用了“活化历史人物”,以达到戏剧对观众的情绪冲击。
如何活化历史人物?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情”字,个人情怀、君臣情、家国情、儿女情......
之于史剧最亘古不败的,便是君臣情,《汉武大帝》开局的精彩便是通过汉景帝与名臣晁错传递给观众。
文景之治时期,皇权受到了地方诸侯王的影响,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景帝采纳大臣晃错的《削藩策》。但面对即将被收回的利益,实力不俗的刘姓诸侯王们肯定不愿任景帝宰割,他们发起了以“清君侧”为由的“七国之乱”,汉廷内战风云由此而起。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削藩措施势在必行,也知道景帝一定会成功。但站在当时人的角度,这是很大胆出格的措施,稍微出现误差便会让国家万劫不复。所以,大部分文臣不同意削藩主张,更因内乱结果的不确性而不断向景帝施压。
此时的汉景帝,是很分裂的。
一方面,他切实认可削藩的重要性,派出周亚夫、窦婴等人平叛,拿出了帝王的魄力;
另一方面,作为一国之君,他比任何人都惧怕失败后的代价,所以面对袁盎的“杀晃错平叛乱”之策,他动摇了。
伟大而小心翼翼,便是这个千古名君活化后的形象,史书对他杀晃错、平七国之乱只有寥寥几笔记载,电视剧中却复原了决定前后的因果,以及他的挣扎与痛苦。
景帝负了忠臣,忠臣热血错付,观众却分不出谁更痛一些,谁又是犯错更多的一个。
帝王明知是错却又不得不为之,臣子深知帝王的无奈慷慨赴死,两个人物都让人敬佩又心疼。
这便是《汉武大帝》开局给观众最深刻的灵魂冲击。
两个历史中冰冷的名字,因他们动人的形象走入观众心中,成为鲜活的古人。
同样是讲历史,影视剧与史书相比最大的魅力便在于此,它能刻画出人物的情感,能深入挖掘一个抉择背后的“因、果、挣扎、大义”,也能挖出观众的热情。
这样的改编,远远要比杜撰一个新的桥段,单方面突显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或龌蹉,要更具有正剧魅力。
这样的改编,也远远比严格按照历史记载中的模样去死板刻画人或事,更能共情。
难再现的正剧腔调:层次分明的人物,舒适的制作风格
当下历史题材作品量较少,很多带着正剧噱头的作品,往往都会走入言情怪圈。但是,这些作品也会被观众归为“正剧”,理由很简单:他们有正剧质感。
什么是正剧质感?过往,这一质感应该是以剧本核心,其他元素为辅助来判定。
但细细分析当下观众的评判标准会发现,画面格调、服化道风格以及演员选择,基本上已成当下“正剧”的主要评判标准。甚至,“正剧质感”也成为许多古偶的宣传噱头,但回看《汉武大帝》的正剧腔调,你会发现当下的标准很小儿科。
真正的正剧腔调,还是要取决于故事、人物的层次与制作风格。
经典历史剧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角色都很接地气,即使它是诉说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角色也没有夸张的“光环”。很多故事内容是将史书中的记载还原出来,很多人物,看似普通却又能给观众致命一击。
在 《汉武大帝》中,窦太后、王美人两个角色最具对比性,她们与宫斗剧女主的区别,便是正剧与古偶的区别。
故事中的窦太后更偏向是正派,王美人则便向反派,但编剧最初没有明确为两人定位。
权倾朝野的窦太后其实很不讨喜,文帝削藩她第一个反对,武帝举贤她立刻打压,她遵行的无为而治与两位皇帝的革新碰撞,导致了很多悲剧。
但是,窦太后的存在又是国家的镇山石,她与皇帝理念不和却不是恶人,而是真正的政治家。
她劝不了文帝削藩,就支持他拿出帝王气魄平叛,她压住了少年刘彻的热血,也同时磨炼了孙儿的帝王城府。临终之时,窦太后一针见血指出武帝母亲王娡的野心,成功在武帝心中种下防备的种子,为他持续打压外戚专权埋下伏笔。
政治家窦太后有高位者的魄力与谋略,却也有思想局限,人物有缺点亦伟大真实,层次分明。
窦太后去世后把长公主刘骠拒之门外的宫斗终极胜利者王娡,更让观众不明觉厉,编剧对这个角色城府的刻画相当高级。前期她看起来人畜无害、善良朴素,但与弟弟田蚡只言片语的交流,已暗示了人物的不甘心。
在窦太后面前装了半辈子贤惠媳妇,在霸道的长公主面前伏低做小,前期镜头中的她多么“贤惠”,窦太后离世时她喝酒释放的模样就让观众多么惊讶:原来她都是装的。当观众发现人物的真面目后,再看栗姬、刘荣的失宠,更是细思极恐。
镜头中没有刻画出她算计后宫的模样,却用一个反差镜头中暗示观众她的不简单,让观众自己脑补她可能使过的心机,实在让人拍手叫绝。真正的宫斗达人,大抵就是王娡这个模样,看似没有攻击性,却靠着滴水穿石的影响成为胜利者。
而这两个角色,只是剧中配角团中的N分之二,经得起观众咀嚼的魅力人物还在太多太多。
与人物相匹配的,还有《汉武大帝》“接地气”的制作风格,看起来朴素却又很有真实感。
客观来说,如今来看《汉武大帝》的服化道以及场景布置,都很“粗糙”。
上一篇:现在做什么有前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