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看秸秆粉碎还田这件事?
秸秆,土壤,直接怎么看秸秆粉碎还田这件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农作物秸秆逐年增加,已经超过10亿吨,随着我国农村能源清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秸秆做饭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各级政府把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作为尚方宝剑在各地进行推广。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而且大大减轻了秸秆就地焚烧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减少了化肥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的遏制了秸秆焚烧现象,是各方面皆大欢喜的措施。去年我国秋冬季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面积约在3亿亩(0.2亿公顷)以上。但是秸秆还田真的那么好吗?

一、秸秆还田致霾气体。
据文献报道玉米在成熟收获时的青鲜秸秆的数量平均每亩约2吨(T),其化学成分约为水分70%、糖分10%、纤维等固体物质20%。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后,在土壤里产生以下致霾气体:1.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在玉米秸秆砍割晾晒的情况下,青鲜秸秆中的植物细胞失水破裂,细胞中的糖分流出、暴露于空气中,很快被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散逸于大气中。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的情况下,这些秸秆和秸秆中的糖分被封存于土壤缺氧的环境中,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降解。降解的产物有:烷烃类、烯烃类、醇类、有机酸类、脂类、醛类、酮类、醚类等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如葡萄糖果糖可以被野生酵母降解为乙醇、乙酸、丙酮等;木质素可以降解为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等。这种缓慢缺氧状态下的植物遗体降解,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提高地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植物(农作物)生长旺期,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还可以对植物(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秋冬季非植物(农作物)生长旺期,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大量排放,不仅白白地浪费了资源,更加重了空气雾霾污染!因为这些BVOCs是形成空气悬浮颗粒物(PM2.5~PM10)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其与工业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2)、氨气(NH3)或氨根(NH4)等一起凝成二次气溶胶。气溶胶粘结起来形成PM2.5等悬浮颗粒物。在秋冬季时有的冷重高气压、静稳无流动、上热下冷的逆温天气状况下,这些悬浮颗粒物就会越凝结越密、越粘结越大,再与水蒸气(雾)一起,就形成了视线极差、呼吸困难的雾霾!2.秸秆降解使土壤温度升高。秸秆中的糖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过程都是放热的化学反应,这些热量使土壤温度升高,一般可使20厘米(cm)的土壤表层升温2~4度(CO)。土壤温度升高产生三个后果:①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中有机物降解加速,BVOCs排放更快更多;②土壤里残存的化肥(如碳酸氢铵、尿素等)、农药也加速分解,产生出氮氧化物(NOX)、氨气(NH3)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③土壤里的水分吸热,变为气体水分子或水蒸气(液体水分子)排入大气中。3.土壤蒸腾逸出的水分子在空气中遇到悬浮颗粒物,形成类似于“雨核”的“霾核”,液态水包裹着灰霾。像云不是云、似雾不是雾,现在有个专有的名词称呼——“雾霾”!事实上,分析雾霾的化学成分,其水分在90%以上。以上种种,本文把因为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产生的、在秋冬季特殊的气候(气温、气压、流动性等)条件下的、能够导致(Zhi)雾霾(Mai)发生发展的各种农田气(Qi)体(Ti)排放物,专称为“秸秆还田致霾气体”,简写为ZMQT。以区别于其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的致霾气体。农田致霾气体(ZMQT)的排放,从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的当日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来年的3月上旬,其排放强烈期在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元月上旬约100天左右。期内排放最高值每日可达1千克/平方米(1kg/m2),即每公顷(1万m2)每日排放可达10吨。若按平均每日每平方米排放0.5千克即每公顷每日排放5吨计算,则在100天的时间里,3亿亩(0.2亿公顷)的秸秆还田面积共可排放致霾气体(ZMQT)100亿吨。(5×0.2×100=100亿)我国华北地区9月20日左右开始秸秆直接还田,10月1日左右就开始有严重雾霾;东北地区10月10日左右开始秸秆直接还田,10月下旬就开始有严重雾霾!发生严重雾霾的区域和时间与秸秆直接还田的区域时间高度吻合!!
致霾的本质和现象秸秆露天焚烧,向大气中排放烟雾颗粒物污染大气,社会大众和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并采取了严禁焚烧的措施。而目前我国鼓励的秸秆直接还田,其农田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温和隐蔽性、长期持续性、危害次生性并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合理性,因此大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也是秋冬季雾霾的主要元凶之一:①温和隐蔽性。秸秆直接还田的致霾气体(ZMQT)排放,不像工业烟囱排放的烟气、不像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烟雾、不像汽车尾气排放的尾气,这些排放强烈、集中、直观,视觉冲击性强,相反地,秸秆直接还田的致霾气体排放是看不见(隐蔽)的,每天排放不多(温和)的,正因为这种温和隐蔽性才让人们未认识、不重视!②长期持续性。秸秆直接还田的致霾气体排放,从秸秆还田之时开始,一直持续到秸秆全部分解完毕。在华北、东北区域大约需要六个月以上,分解快速期即排放强烈期在始于九月底十月初,终于来年元月上中旬约100天。而此时期正是我国静稳天气多发、秋冬季雾霾严重时期,这不是巧合——在这二百多天的时间里每时每刻都在排放,长时间、大面积的排放,累积起来数量惊人!这些年,我们查遍了工业源排放、生活源排放、也查了农业源排放,唯独没有查“秸秆直接还田的致霾气体”的排放!③危害的次生性。秸秆直接还田排放的致霾气体不是颗粒物而是气体,排放时数量小、看不见。在秋冬季排放,若遇空气静稳而累积起来,与其他工业空气污染物、汽车尾气空气污染物混合,就会凝结成空气悬浮颗粒物,不升不降不解体,致使空气污浊、视距变短、使人如坠地狱,恐慌恐惧!由开始的透明无害的气体,到凝结后才形成霾,所以说它是次生的危害性,是产生(导致)霾的“元凶”之一!为什么在秋冬季我国会突然大尺度地域形成严重雾霾?就是因为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直接还田。2016年秋季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3亿多亩(0.2亿公顷以上),其降解(分解)后产生致霾气体的面积广大,在离地面0-300米的空间弥漫。因其开始是透明气体而不是雾霾,所以不引起关注。而一旦条件适合(如逆温、静稳天气),这些无色气体立即成霾,在三两个小时内突然就填满几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巨大空间——从飞机(6000~10000米)望下看,不见大地城市;从雾霾里望上看,不见天日!这种大面积、大体量、短时间地爆发霾灾,显然是不仅仅是工业污染所能达到的。2016年12月16日,《京华时报》摄影记者潘之望,在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拍摄了北京雾霾形成的多幅照片,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刚才还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天气,几乎就在一瞬间被腾起的雾霾吞噬。这些雾霾不是风刮进来的(即不是输入性的),更像是得到了什么号令(合适的致霾条件)一样,腾地变脸,立即霾锁几千平方公里的大地。
上一篇:你祖父母的业余生活是怎么过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