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重”字的主笔为什么经常用最上面的横而不用底横?有什么依据?
主笔,见图,美学“重”字的主笔为什么经常用最上面的横而不用底横?有什么依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研究价值,据我分析,楷书“重”字的主笔,一般用最上面的横,而不是底横(见图一:唐 · 柳公权 ·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重”字),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从文字“造字法”和“书法美学”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重”字造字法来分析
“重”字的主笔,为什么用最上面的横,而不是底横,在造字法上可以找到依据。
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字形,从东,从壬( 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大意是人站着背囊袋,显得很重。故《说文解字》解释:重,厚也。从壬,東声。
简单来说,“重”是“壬”和“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这在篆书当中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见图二:清 · 吴昌硕 · 篆书五言诗卷“重”字)
而“重”字的首横和最后一横,来源于“壬”字,“壬”字是首横长,次横短(见图三: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壬”字)。
因此,在“壬”、“東”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任然保留了“壬”字首横长,次横短的造型,这样就形成了“重”字的首横突出(主笔),末横短的构造。(见图四: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重”字)
二、从“重”字书法美学上来分析
影响汉字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法美学”,也可称之“汉字结构美学”。也就是说“突出那一笔,什么样的结构才是美的”,既要稳中大方,又要平中见险绝。
有人说,“重”字突出主横就美,突出“末横”就不美?其实书法文献上也有突出“重”字末横,我们来欣赏一下:
唐 · 欧阳询 · 皇甫诞碑“重”字,见图五:
明 · 文徵明 · 自作诗卷“重”行书,见图六:
从这欧阳询楷书和文徵明行书“重”字来看,突出最后一横的视觉审美平淡一些,虽然稳重,但缺了险绝之势,特别是行书,像是一个“鱼”字结构。
三、“重”字主笔是不是一成不变呢?不是!
我们探讨的“重”字主笔是首横,是就楷书而言的,在篆书上就没有这种说法。至于在汉代隶书上,则刚好相反,汉隶上多用底横作为主笔。请看——
汉 · 乙瑛碑:见图七:
汉 · 华山庙碑,见图八:
汉 · 史晨前后碑,见图九:
汉 · 曹全碑,见图十:
汉代隶书中突出“重”字的最后一横,作为主笔,采用蚕头燕尾,这是从书法美学上来考虑的。
可见在汉隶构造上,结构美学比造字法更加强调。
四、问题总结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重”字的主笔,是最上面的一横,而不是底横,这是由“造字法”和“书法美学”两方面来决定的。
一家之言,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说文解字》、《书法字典》、《书法史》、《书法美学》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放在肩上感觉到重,放在地上还重啥?所以上边的横长表示上边压着很重,底下的横不代表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笔是竖,次笔是长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哪笔为主笔我觉得无所谓,关键不要有两个主笔。多数是上横为主笔,但文征明偏爱下横为主,表现力也很好。
其次,因为汉字书写大多取侧势,这就如同女孩子自拍,侧脸照会更好看些,显脸瘦。而长横落地再取侧势给人不平稳的感觉(侧势导致横画是稍向上倾斜的,如果落地给人感觉左低右高。)
再次,想象走钢丝那根横杆,拿的靠上才平稳。
最后,右下角是视觉重心,长横落地必导致右下角过于丰满,如果章法上没有周围字的配合显得不平衡。
综上,一般长横不落地,除非功力很高。
以上均是我个人瞎胡说,说错见谅,勿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重字的主笔问题,分三种意见,有人说是竖,有人说上横,有人说是最后一横。个人认为竖作主笔欠妥,虽然只有一竖,但无论怎样突出主笔,并不能让字增辉,增美。下一横作主笔,只能让字看起来稳如泰山,缺少险绝,灵动感。上横作主笔,让人感到该字有了头重脚轻,摇摇欲坠的感觉,也就有了险绝,灵动的感觉。如同独立天地间,头大身细的悬崖峭壁,更能引人注目,入胜,有看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不在脚下。所以上横作主笔,就很有必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