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熙凤弄权说明了什么问题?
王熙凤,凤姐,自己的王熙凤弄权说明了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么,王熙凤为什么愿意弄权管这事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首先,她是争强好胜的性格,受不得静虚的激将和恭维
王熙凤本是争强好胜的性格,处处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比别人牛。静虚一句“张家已知道我来求府里……倒像府里连这点手段也没有一般。”王熙凤哪里受得了这话,立刻点头答应,她可不能在一个老尼姑的面前丢了面子,否则以后还怎么管理贾府,震慑下人?
其次,她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手段究竟如何
这件事发生在小说的15回,王熙凤嫁过来不久,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并且此前不久,她刚刚协理了宁国府,在那里杀伐决断,大出风头,很是树立了个人形象。然而这些能力和威风,只是在贾府之内。超越了贾府围墙,她还能不能随心所欲呢?她很想试试,正好这里有件事,她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手段究竟如何。
再次,王熙凤太年轻,不懂得敬畏
虽然干涉人家婚姻是伤阴鸷的事儿,但王熙凤还年轻,又出身贵族一路顺风,根本不知世事沧桑,更不懂得要心存敬畏。就像她自己说的“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真是太轻狂了,完全不把婚姻人命当回事。这个时候的凤姐,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最后,她有利可图。
虽然王熙凤口称自己不缺钱花,但她还是爱钱的。答应的条件便是三千两银子,虽然她口称这钱不是自己要,是给办事人,但实际上,这钱最后都被她揣到了自己的腰包。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她。要知道,她在贾府的工资并不高,时常为了讨好老太太可能还得搭点。她掌管家务,每天辛苦工作,当然不能白辛苦,她得想方设法、利用职权去捞钱。除了这种随机的外快,我们在后文知道,她还时常用公中的钱放利钱,自己坐收利息。
凤姐答应静虚之后,便让自己的亲信仆人旺儿去操办旺儿假托是受贾琏嘱咐,轻松搞定了这件事。守备虽然被迫接受退亲,可重情重义的张金哥却自缢而死,守备的儿子得知后,也投水自尽。
不知道这样的结局,王熙凤知道不知道?若是知道,她的一个点头,一句话便连累了两条人命,她会不会有点后悔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熙凤弄权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在男性贵族的生活很糜烂而又无力维持统治的封建大家庭里,王熙凤却活跃着一个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的女管家。在曹公笔下多方面显示了统治(才能)的风姐,成了从内部腐蚀这(诗礼簪缨之族),加速其破败进程的蛀虫。这个精强狠辣管家少妇,较之那些贵族爷儿们,更具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这个在人们心中少说有一万个心眼,总揽着荣府的家务。她觉擦这个家族一切困难,矛盾重重。然而以极端利已主义的疯狂追求,她在荣府困难矛盾的掩护,以便混水摸鱼。在荣府,她高踞在几百人管家宝座上,把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上。当大厦之将倾时,这个封建的巾帼英雄,也到了她心劳日掘,众叛亲离的未日,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熙凤为净虚老尼处理一桩婚事纠葛,借贾琏名义,送信暗使长安节度云光逼迫守备家接受退婚,结果致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王熙凤索得三千两银子。作者在讲人的欲望。
世间罪孽都源自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欲望。有人把欲望叫需求,人的欲望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生理的需求是天生的。食色,性也。
王熙凤包揽诉讼也满足了一种需求,他要人知道,我说行就行,其实连本能都不是。她协理宁国府那才是高级的需求。她起早贪黑地管事,不叫一声累,没拿一文银子的报酬,为的是实现自我。把银子作为需求级别的标准就是堕落。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三百银子,包揽诉讼的三千银子,私房钱几万两银子,贾琏说的再弄个三二百万银子,不过是玩数字。一旦倒楣这些数字就都归零。银子永远到不了最高层次。一千两能买口棺材,一千二百两能买个五品虚名,银子再多,也买不到那个皇位。王熙凤枉费意悬悬半世心,最后枉算了自家性命。人有欲望,欲望太过催人命。
欲望本身不是罪恶。可是多少人觊觎本份以外的财色,戕害别人,祸及己身。阿凤若明白这一点,就该反躬自省,就该收敛一些。她要把家族的权力变成金钱,变成利益。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这边是万丈红尘,繁华世界,土馒头里面是死亡,是永恒的沉寂。这里却反过来,铁门槛里面停着棺材,繁华褪去,时光停止。名为馒头的水月庵却满目财帛。这馒头不是荒野的坟,净虚老尼不净不虚,滿脑子里藏着污浊,心里满是欲望。
古云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可是有三千银子呀,王熙凤分外自信,她说我从来不信阴司地狱报应。做恶还理直气壮,不遭报应才怪。阿凤弄权,其实并不是阿凤有权,而是贾府有权有势。王熙凤有了玩弄权术呼风唤雨的快感,有了中饱私囊的快感。虽然这快感的代价是两条年轻鲜活的生命。王熙凤非常得意,她自以为聪明,胆子愈来愈大,干坏事越来越多。
王熙凤不住铁槛寺而去馒头庵,就是走向死亡。她玩弄权术、见钱眼开、灭绝人性。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王熙凤何曾参透这人生玄机。
出家本该是看破红尘,追求安宁。可是静虚们在干什么?违法和纵欲都是对禁忌的逾越,作者写这件事,包含着对修行的蔑视,对礼教的颠覆,对宗教虚伪丑陋的一面进行的讽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