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艺术圈?
艺术,艺术家,当代艺术你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艺术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要迅速地把事件变成新闻,就要无视时间的绵延与空间的广阔,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极尽能事地使用飞机。中国当代艺术圈,不论是艺术家、策展人、藏家、画廊主还是艺术媒体从业者,无不是深谙此道之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艺术圈就是一群飞行动物的大集合。恐怕除了空中乘务人员外,很难见识到如此热衷于飞行的人了。近来,他们从纽约军械库,飞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又转身飞去香港巴塞尔博览会。可是,在不同的场合里,出现的始终还是近乎相同的人。
这种生存状态颇有些类似于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它悉心勾勒着一群乐于充当“空中飞人”的文科教授,仿佛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盘旋,而不是抵达目的地后取得什么学术成果。中国当代艺术圈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众人努力地刷新飞行记录,以此证明自己在整条当代艺术产业链里的存在感。在此背后,潜伏着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隐忧。这位发明了“速度学”(doromology)的理论家同样把飞机视为当代的标志。他认为当代艺术对技术的过分依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也因此丧失了对艺术自身的反思与批判,艺术的生产动能也会变得岌岌可危。但是,维利里奥的反思并没能把当代艺术阻挡在机场的安检通道之外。但凡在艺术市场上能赚回飞机票的人都在飞着,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繁荣书写着飞行动物的生存法则——飞行的过程成为了飞行的目的。然而,空中的艺术家们如何在地面上着陆,实现艺术的在地性?这个艰涩的问题却湮没在繁荣的奔波之中,尚未得到及时的解答。又或许,它本就无须解答,因为不论怎样,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看上去都像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很大的飞行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正是转型期,从学习西方,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国家的强大和复兴,需要文化的强大和复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出来经典的非常多,所以知识体系比较庞杂,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但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去学习。艺术圈也是如此,搞艺术的为了适应大众市场而降低标准,买家也缺少自身的认知,才导致了恶性循环。但随着经济的有序发展,相信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艺术,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就是乱象丛生,因为艺术节是隔离是隔离的,几套艺术体系互不侵犯,且各有法门,横向看有体制外和体制内,体制内又有美术家协会和艺术学院,以及民间艺术大师和工美协会两个体制,各有一套晋升体制和市场制度,体制为由艺术学生及专业机构牵头的野生艺术以及受市场影响的商业艺术,网红艺术。他们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江后浪推前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美术馆的品牌、风格应该明确,什么展览该做,什么展览不该做,应该都有分寸,收藏董事会稳定,但是,在这些大龄美术馆里,却看不到这种脉络,不禁让人困惑,请问时间与金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尤其是10年之后,也没有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里具有话语权与指标性的美术馆,真没有资格说,“了解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领军者”,不要被边缘化才是当务之急。
而对于新兴美术馆,内部工作人员很重要,有的营运不到两年,上上下下各节点的工作人员就换了3批的美术馆要反省。团队合作,尊重专业,才能走得长远,这也不是钱就可以搞定的,任性要付出的代价,是要花多少钱、时间才能明白呢?显然,没有从那些大龄美术馆的历程中总结经验。相同的,要挖掘人才,请去那些大龄美术馆里挖人,有经验、能逆来顺受、经得起折腾的人都蜗居在那里,你还等什么?总要有做事的人吧。
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都知道,现在艺术家都想要被带出国外展览的心理,倒是跟前几代艺术家无分轩轾。
随着1980后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圈的主流(或者说台面上的),那些不甚了解年轻艺术家创作的策展人,逐渐黯然失色(用文学性的字眼来描绘后网路艺术家,很诡异,好吗)。更别提海龟型策展人逐渐回巢,可能/已经给予策展一个新的气象。至少,这一波年轻策展人,英语没有问题,直接与西方论述对接,所拥有的人脉资源、知识与方法论都与过去策展人不一样了,迭代了。(人都是喜新厌旧的)
上一篇:有人说高楼大厦住的太压抑,如果有钱的话你愿意花200万在城市买房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