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历朝,你喜欢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刘邦,皇帝,始皇中国古代历朝,你喜欢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著名的皇帝,他不仅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更是因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一段传奇爱情而被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大多引用的是唐玄宗的谥号,称之为唐明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说最喜欢的还是雍正吧,毕竟辫子戏太多了,说到皇帝不由得想到了他,而且他也真的足够勤政!而且他确实也是推行了不少与民生相关的好政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耗羡归公。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举扭转了康熙留下的财政赤子。康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在中间给拾遗补缺,也不会有什么康乾盛世!而且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对属下调教的也好,他的心腹李卫,年羹尧,田文镜都是当世的名臣。
作为一名封建君王,他也有局限性,大型文字狱导致文化发展受到抑制,民智不开。重农抑商,导致了商业凋敝货物流通率低。避关锁国导致中断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与世界接轨,间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崇祯皇帝,以死殉国,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皇帝做的到。至少,不会如图满清十二酋长,被别人殖民,不知道反抗,反倒镇压国内武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喜欢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一代名君,对内他参与了平定内乱统一国家的战争,并在其中立下汗马功劳,对外他打败了突厥人,活捉突厥可汗,大大的扩张国土,被称为天可汗,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庸主的典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以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赐毒酒杀害。在充斥着诡计和奸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有人在,譬如曹操、周瑜…我们常说大智若愚,或许可以将它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
刘禅降魏并被封为安乐公后,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就这简单的六个字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现在重新审视,这其实正体现了刘禅的聪明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路人皆知,刘禅如此回答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从而保全自身。正如《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
作为君主,刘禅极为宽容和大度。对于向来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始终“以父事之”,凡事谦让。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并在诸葛亮自贬三级后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刘备死后李邈上书诋毁诸葛亮早晚会图谋不轨,刘禅大怒,将其下狱处死,因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并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不仅如此,刘禅还具有较高的军事和政治头脑。诸葛亮极力主张北伐,后主规劝曰:“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死后,他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此外,据《三国志》记载,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后主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之后“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至于刘禅的不战而降,王隐曾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每 遇社稷存亡之时,帝王的观念都 是“君为贵,民为轻”,为保住君 王的帝位和尊严,他们往往让民 众去做无谓的牺牲;而刘禅却懂 得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投降, 君臣难免受屈辱,但老百姓能免 遭涂炭。可笑的是那些民众,受 了传统观念的左右,反过来嘲笑 刘禅式的自我牺牲,不得不说是 一种悲哀。
总之,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 方,刘禅在刘备死后,能大胆任 用贤臣,使蜀国继续存在了四十 余年。国家存亡之际,后主敢于摈弃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而已。所以说,刘禅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庸碌无能之君,而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有一部分网友说,影视领域的创作者要加V很难,是真的吗?有啥办法可以通过优质回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