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都说三十而立,那什么叫三十而立呢?
孔子,自己的,论语都说三十而立,那什么叫三十而立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事要稳,说话要实,有担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全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天人们常以“三十而立\"比喻应该在三十岁左右就成家立业,家庭圆满,事业稳固。其实,孔子此言的原义应该是指在三十岁通过长期的学习深研,为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是为精神上的导航标;而今天人们所谓的“三十而立”仅仅只流于物质层面上的建筑纹样,迷茫地奔波着,越活越困惑,思想上极度贫乏,只是像一个机器部件一样地运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句话里的三十而立的“立”,和“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样。都是指人所达到的状态或者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只有“立”或“不立”的区分,以及“如何立”或“怎么才算立”的问题。把“三十而立”单独拿出来,从立什么的角度去讨论,有点偏离。本来是“人立”,现在变成了“人立XX”。 而人可立的东西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还是立业?这就偏向了另一个问题。这就好像“我睡”的问题变成了“我睡谁”。如果一定要从“立什么”这个角度理解“三十而立”的话,那就是“立身”。
关于“立”。就《论语》本身来说,最直接的线索就是“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礼”既是方法也是标准。学礼知礼而行礼,便可“立”了。“三十而立”便是三十而立于礼。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简单来说就是《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所言: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礼是一种本于天地而达于人情的总规律和规则,于国而言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的典章制度。于人而言是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而这正是孔子的全部。
《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他只把自己看作“明”礼者。但现实礼崩乐坏,他所推崇的“礼”的典章制度已不可直接恢复而达成王道。那是否就可以随波逐流呢。不是的。虽然典章礼制毁坏了,国将不国了,这一切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但是,至少,我能把握自己。“我”是不是守“礼”,这是取决于我的。“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知道“道之不行”,之所以这样的坚守,不是为了现实中能起到什么效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必须这么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所以,在礼制王道不由人的情况下,理想人格的追求与修养,便具有了更优先的意义。而这,是个人对于“礼”的尊奉与追求。
立于礼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先得从“学”开始。这里的的 “学”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学,学的不仅仅是某些知识,而是学道德修养之道。到后世的“知”,也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而是对道德修养的自觉。所以至于学其实是志于道。“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另外更多地例子比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以孔子所言“学”,并不只是指学习学问,而是指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与方法准则。十五志于学,志于道。到三十才能“立”。正如《朱子语类》所言:
“三十而立,不是到那三十时便立,须从十五志学渐渐化去,方到。”
孔子在另一处也提到了一个进学过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论语集注》引程子语曰:“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引杨时语曰:“信道笃,然后可与立。”所以“立于礼”首先就是道德信仰的坚定。这是最根本的。因为有了这样的道德信仰,所以在明知道之不行的时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便钱穆所言:“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
虽然道德信仰坚定,然则毕竟是三十岁,修为还达不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具体行为上还需提防,仍需要“礼”的外在约束,使自己的言行得当。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论语·泰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所以“立于礼”的第二层内容就是,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要行止有度,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毋过无毋不及。而最高准则是“中庸”。这一层意思和道德信仰是一体两面,内外并在的。
上一篇:蝗灾疫情会飞到中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