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地震的资料(关于地震的资料(30字))
震中,震源,地壳关于地震的资料(关于地震的资料(30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关于地震的资料的一些资讯,今天小编整理了与关于地震的资料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地震的资料。30字左右 2、有关地震的资料 3、关于地震的资料(30字) 4、关于地震的资料地震的资料。30字左右
1、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3、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地壳构造运动。
4、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5、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6、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有关地震的资料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地震 英文名称:eartquake 定义: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地震(eart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目录
定义
地震
地震的规模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分布时间分布
地理分布
中国的震区
地震现象
成因和类型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成因新说地震核变成因论
相关知识
地震之最地震数据之最
地震生存手册
地震自救
震后自救
地震时的9条须知
安全准备工作
临震应急准备
地震的预报
地震科学数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6.5级以上的强震
相关文章定义
地震
地震的规模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分布 时间分布
地理分布
中国的震区
地震现象
成因和类型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成因新说 地震核变成因论
相关知识
地震之最
地震数据之最地震生存手册地震自救震后自救地震时的9条须知安全准备工作临震应急准备地震的预报地震科学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6.5级以上的强震相关文章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全球地震分布区, 1963年–1998年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
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
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关于地震的资料(30字)
1、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2]。地震(eartquake)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