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被组词组(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字,情绪,我觉得被组词组(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夜晚,Anne躺在床上刷着手机,她用被子裹紧全身,仿佛回到了她的安全窝,她机械化地刷着视频,眼神无光,面部冷漠,一副想和世界失联的样子。
但微信还是弹出了两条消息,公司领导转给她一篇文章链接,文章标题对公司的产品有些不利。Anne是某互联网大厂的公关,平时她需要周旋在媒体、公司下辖的工作室、公司高管、财务等之间,做各种协调、沟通工作。和人交流时,Anne除了要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还要时刻给人一种热情、好沟通的感觉。看到标题,她明白这是领导让她去“灭火”。
Anne一秒就掀开被子,翻过身,开始给媒体发微信。“XX 老师”, Anne写,后面跟了“~”,两个。 她双手在手机键盘上不断地跳动,打出了一行字,默读一遍后,光标后退了几格,把一个稍微显得严肃的词语变成了更柔软的词语,又小心地在后面加了个“啦”。
Anne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斟酌用词,全部字打完后,她又通读两遍,在几句话的结尾处,都加上了“哒”“呀”和“滴”。要发送了,Anne又最后确认了一遍,她把150多字的小作文分成了两段,又在结尾加了两个抱拳的表情符号。
按了发送键之后,Anne整个人像被抽干了,瘫在了床上。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网上的自己变得软萌了,像Anne一样,文字交流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哒”“呀”“滴”“啦”“呢”等语气词,以及可爱的表情包,给人营造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一些人称这叫作“文字讨好症”。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Anne的一个朋友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 ”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的她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下班后,Anne 看到微信信息就烦,不想再说一句话。还有人即便在凌晨2点睡,也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在心理上,和这个世界断联。
崔庆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传播心理学知识的博主,他对时代情绪有着细微而准确的体察,能把心理学知识写得深邃又易懂、浪漫而准确,他对“麻了”“累”等当前流行的社会情绪的解读,曾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被称为“人类问答师”。他理解沟通的要义是“准确”,在文字沟通时,他从不使用“讨好体”,但他理解“讨好体文字”是某种社会语境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会使用“讨好体文字”呢?我们是发自内心地使用“讨好体”,还是被迫使用呢?它真的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方便吗?以下为新京报和他的对话。
脱口秀演员杨蒙恩提到“文字讨好症”,引起网友普遍共鸣。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讨好背后的淡漠与交换
新京报:讨好体文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在一句话中,不加“~”和语气助词等会不安,你如何理解这种心理呢?
崔庆龙:确实发现蛮多人在网上交流,给人感觉很萌、很柔软、很亲近,但我在想现实中,大家都是这么脾气好,这么好打交道吗?
我觉得首先要看这两个人交流是在什么样的角色状态下,假设像甲方和乙方这种合作关系,有一方需要求对方办事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它潜在、短暂地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差异,一方需要更主动地维护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友好的姿态。
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很随意的交流也是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为文字本身能承载的情感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看不见表情,咱们就只能靠这些语气,增加情绪的比重,这是为什么异地恋特别容易失败的原因,因为你在分隔两地时,更多的交流媒介其实就是文字。
这时,如果说两个人情绪状态都好的话,你随便发一句文字,对方不会过度解读,但如果说你们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情绪,有一点不安全感,一句话发过来,可能会被感受成更加不友好、更加冷漠的一个色彩。
人们使用讨好性文字,其实是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往深里说,也许社会上人们普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需要刻意的给它添加一点浓度。
这个动作特别像是其实平时情感没什么交集的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了,又需要表现得很客套,就会很夸张地说:“见到你好开心”。
某种意义上,大家对关系的感受已经被这样的语言方式给反向塑造了,一个正常的对话在这种对比下反而显得比较冰冷、突兀,与其说我们想要传递善意,不如说我们是想要努力消除冷漠和敌意。
新京报:你认为文字讨好症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崔庆龙:我以前经常提及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社会疏离感,就是在疏离时代或在一个疏离社会下,大家对于同类的情感的感知是更加疏远的,更加漠然,没有情感投入的。在心理层面上,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居住者,人和人关系之间的距离其实是很大的,很有隔阂的。恰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才需要通过这种更加强烈的情感的信号,来把彼此间隔阂的东西暂时地捅开一下。
你说文字讨好者他们对话表现得这么亲热,这么亲密,他们真的会对彼此分享什么心事吗?或者说一些真正的很坦诚、很内在东西,我觉得比较少。我举个例子,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和我各自站在各自的家门口,咱们非常热情地打着招呼,但谁都没有想要邀请对方进家里做客的意思。
一网友羡慕没有文字讨好症的人。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孤独的讨好者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讨好”姿态呢?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人格带来哪些影响?
崔庆龙:不管是文字讨好还是讨好姿态,它首先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关系,也许它能通过这种让渡自我、让渡权利的方式建立起来一种别人对你的需要。你对别人有某种情绪价值,别人和你相处时不累、很舒服。因为别人在你面前,可以随意地做自己,基于你对他人有益、有价值的部分,这可能会建立起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关系。 因为讨好某种意义上包含着表演的成分,你是在用一个非真实的你在和别人打交道,建立起的关系其实也包含着一种表演的关系性质。
另一方面来讲,每一个讨好者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因为这些关系其实都是在忽视真正的他,他也变成了小透明,没人在意他的情绪、需要、自我。
讨好者自我最真实的那部分其实是被压抑掉的,他会担心我提出想法,表达需求,别人是不接受的,甚至是讨厌的,他下意识地会觉得自我主张这部分是不受欢迎的,那我就把它压下去。我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其实是有一种不敢确信自己是能被别人在乎的,不敢确信自己的事是重要的,是可以被别人当回事的心理,所以他就只能缩回去,讨好者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严重低估。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说的“舔狗”,我知道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没有那么恶意,它是一种已经将评判色彩解构了大半的诙谐式的自嘲,但这个词指涉的行为却很典型。舔狗就是一个讨好的极致的呈现,但其实很多人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对自己。当你过度讨好一个人时,你并不能得到那个人真正对你好的态度、意愿,可能面子上你会有一些过得去的东西,它无法换得现实的利益和实际的情感关系。
上一篇:英文转换中文(免费中文英文翻译器,中英批量翻译互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