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打口带(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
打口,唱片,中国打口带(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打口带的一些资讯,今天小编整理了与打口带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打口磁带怎么拆开 2、打口盘 是什么 3、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打口磁带怎么拆开
有的磁带的外壳有几个小螺钉,拆下螺钉就可以看到内部,有的却是用胶水粘合,只能暴力拆开
打口盘 是什么
打口盘,打口带是走私过来的``
被发现后``集体销毁中的幸存者``
打口盘一般都是缺角的``很难见到盘心破碎的`
打口带一般也是缺角的``如果能见到碎心盘和外表基本粉碎只有个别塑料连接的磁带`就快收藏起来`
值钱!
我是乐队的`也整这些东西``
推荐摧残`这盘碟``外表是一个死人`手里拿着一顶军帽`死亡金属的``据说二战的时候`希特勒就是听这首歌打下来的``
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
中国所谓的正版就是从正规渠道引进的盗版!看看包装就知道!~~现在我就不怎么买所谓的引进版!~~
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你们应该知道,中国引进的欧美唱片销量是没有计算到歌手的官方唱片销量里的,
我们购买了唱片对歌手的帮助顶多是增加其唱片公司的收益,他们会在将来考虑再次引进该歌手的唱片,
而歌手不会拿到引进版唱片一分的销量抽成!
中国内地由于体制的原因,不允许国外的文化单位直接在内地从事销售,所以内地一贯都是通过购买国外版权,然后报文化部门审批,然后再复制销售。并且这种复制的产品是不能跨国销售的。你们看引进版CD背后不是都写了吗,只限在中国内地港奥台除外销售。而其他地区,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的,就可以任意流通。国外是买不到中国内地EXPORT/IMPORT过去的CD的。
比如“美卡音像”,“京文唱片”等等,
这些在引进版的唱片背面都可以看到,
如果你们买过原版就知道,他们在背面都是直接印制唱片公司的名称,
而没有通过任何的其他发行公司或出版社,那才是真正的原版唱片。
也就是说除了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基本上全部都是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比如BRITNEY属于JIVE唱片公司,一般都是由JIVE唱片公司或者JIVE唱片的母公司SONY BMG发行。而这种发行没有转让版权。并且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压盘,生产,质量有保证的。所以这些都是原版。一般称呼它们就是日本版,英国版,欧洲国际版,美国版,亚洲国际版,香港版、台湾版......
另外,内地引进的所谓正版唱片,有些地方制作得相当草率,
我甚至有在引进版的CD背面看到“PRINTED IN USA”(美国制造)的字样!!!
不知道你们对此怎么想???!
还有的引进版CD碟片上居然还有国外的原始唱片编号,这样的唱片制作够专业吗?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是“正版唱片”呢?
因为那在中国是合法的,发行商拥有版权,缴付了相关税费,
所以国家承认这类音像制品的合法性,
因此“正版”的定义就是合法的意思。
更夸张的是,大家现在所买的原盘和打口CD,因为是走私进来,
没有关税,所以国家是视他们为“盗版”唱片的,
那些可都是欧美本土制造的最原版唱片啊,
而另外一些一张售价在150左右的进口唱片,由于付了关税,
所以叫正版,而实际上和低价的原盘是没有区别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和讨论,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是非。谢谢。
纠正一下:所谓原盘和打口并非大家所理解的走私唱片,实际上,它们是国外唱片公司卖不出去的积压品,后当作废旧塑料垃圾经合法的途径卖到中国来拆卸、掩埋、降解。有人说唱片上的口是咱们海关打的,其实不然,唱片上的口是在国外就打好的,以此作为垃圾的标志。广东沿海等所谓打口集散地其实就是外国的大垃圾场,只不过有人聪明,把垃圾当正常的唱片卖,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打口和原盘。——甜瓜牧羊犬
*感谢瓜瓜的发言,下面我也就此转贴一篇,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或许可以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收藏了多年的《新闻周刊》关于打口CD的新闻,
《打口产业链》
本刊记者/李剑敏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