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环境,人类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些资讯,今天小编整理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3、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哪里,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什么?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
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
三、生态可持续发展:
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
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观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
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哪里,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
20世纪是动荡、变革、发展的百年,在这百年之中,地球上发生了三种影响深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口过度增长;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痛苦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观,是21世纪全人类所普遍关注的议题。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朴素的思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古代东方文明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多种草种树,保护好山林树木,为子孙后代造福。人要丰衣足食须靠劳作和勤俭持家,对于自然资源,要多加爱护,切不可无止境地索取。《逸周书·大聚篇》记有大禹所说的一段话:“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保护鸟兽鱼鳖以利“永续利用”的思想,以及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儒家创始人孔丘在《论语·述而》中主张“钩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杆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去射巢中之鸟。齐国国相管仲指责有的君主缺乏头脑,把山林砍光,造成水源干涸,百姓深受其害,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川泽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后来的荀况发扬光大了管仲的思想,把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作为治国安民之策。 现代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马尔萨斯和达尔文。马尔萨斯早在1789年所著的《人口原理》是其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核心观点代表作,书中说到:“人口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一种迅速繁殖的倾向,这种倾向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本书的主要论点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自然资源的增长速度,或迟或早人口数量将超过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水平,由此引起饥饿和死亡。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他在本书中所论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马尔萨斯的观点基本一致。 二、可持续发展——一个明确的概念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之后在一些文件和文章中也使用过这个名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际组织,众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佩泽(Pezzey)在1992年曾经撰文归纳了诸多的定义。例如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曾经从自然属性角度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又从社会角度定义了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涵养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还有的如爱德华等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给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当今比较流行,又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89年5月举行的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了全球共识,认为: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三、可持续发展——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积极寻求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70年代初成立了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议题的“罗马俱乐部”。该俱乐部在丹尼斯博士的指导下,由多个国家的专家耗时21个月,对当代人口、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表了震动整个西方世界的著作《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人类社会的增长是由“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人口是按指数增长着的,它要求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也必须按指数增长。但是地球的有限性,这些趋势的增长也是有限的,超过这一极限,人类社会则可能突然地、不可控制地瓦解。为了防止世界性悲剧的发生,报告提出了“全球均衡状态”的概念,即所谓的“零度增长”。主张停止地球人口数量的增长,限制工业生产,减少地球资源消费量,以维持地球上的平衡。 针对《增长的极限》,美国物理学家赫尔曼提出了与其截然相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于1976年发表了题为《第二个2000年》报告。报告指出,更好的科学技术会使能源枯竭和污染问题得到补偿,世界经济还将得到发展,而不是零的增长;未来学家朱丽安·林肯·西蒙教授于1981年发表了《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认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自然、社会、技术诸因素的限制,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却是无限的。依靠科学技术,人们一定能够而且正在发现新材料、新能源,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不可穷尽的。至于人口问题,所谓的“指数增长”不过是数字假说的产物,众多的人口与强大的经济相结合必将产生更多的知识创造者,从而使人类拥有防止、控制威胁自己生活和环境的因素的强大武器。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提出了7条共同观点:第一,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第二,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也是人民的愿望和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三,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第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多半由发展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与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相伴随;第五,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发环境问题,但如果政策措施得当,这些问题可以妥善解决;第六,历史的发展要求当今人类在计划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其对环境带来的后果;第七,为实现这一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团体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以求世界未来良好的环境。宣言还提出了26条共同遵守的原则。 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从理论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报告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既保证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要与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一种全球的行动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和理论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整个议程共40章,约40万字,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正处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如果继续实行现行政策,势必继续保持国家间的经济差距,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否则,就要改变现行政策,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繁荣的未来。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世界各国必须作出选择,联合行动,保持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各国都在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也在大会之后不久,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我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表明了我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由四个部分组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所以,中国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不仅仅论及在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要以人为中心,构筑人口、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要体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密不可分性,又要把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作为战略重点,充分体现发展这个“硬道理”,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上一篇:碳化硅龙头上市公司(国内生产碳化硅的上市公司有那几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