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之境,有我,何者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无我之境的一些资讯,今天小编整理了与无我之境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变化之美,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3、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4、无我之境变化之美,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的意思
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用语。与有我之境相对,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韩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无我之境是指一个人修到无知觉,对眼耳鼻舌身意无感处,意识,不用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意无感的境界,用心慧为一所感,六识为一,用心所感知,不被任何物所障碍,不用妄心,不动念心,实体心为一之境所知,无鼻闻香,无耳听著,无眼所知,无意所感知。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那么这个时候,找准感动你自己的点,用最合适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肯定不能感动读者了。
你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了读者脑海里,并且打动了读者,你的诗词,就“有我”了。
其实,这个“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罢了。
什么是无我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觉,我们在田园诗派,隐逸诗派以及僧道诗词常见这种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和王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好像在看一幅画卷,诗人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带来的恬静,悠闲,而不是诗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带来的情绪波动。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为什么王维的诗给人一种空灵、冷寂的感觉?我们称他为诗佛,就是来源于读他的诗,会得到这种独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这种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经物化的诗人自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可能是诗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诗人。整首诗就是一副挂在墙上的画,即便是诗人在弹琴复长啸,也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写法,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无我,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如何达到“无我”
诗词作为感情抒发的文艺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诗词本身的好坏,包括其他文学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进行传递,让读者产生通感而共鸣,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诗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有我”相对来说是容易体现出来的,做不到“有我“,难说是好诗。
而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诗词豪杰不能为之啊。
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意境的表现形式,他将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后者是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后面,这种境界是作者的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读者的一种超然干物外的艺术宙美境界。“无我之境”创造的是一种淡泊人生、怡然自得、和谐平衡的境界;创造的是表面上没有突出思想感情,只是纯客观的描写,但其实存在没有直接外露的感情,并且使这种感情和主颗思想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在此意境中作者的心灵和情趣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情与物之中,作者的感情及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这种境界具有陶冶读者心灵、净化读者心境的无形魅力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系景物描写之最高境界。鲁迅的《社戏》“月下行船”部分有一小段是这样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里的“自失”就是忘记了自己(“我”)的存在,这不就是“无我”之境么?我上课的时候是跟学生这么说的,但是没有深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