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双版纳傣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有什么习俗吗?)
傣族,西双版纳,泼水节西双版纳傣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有什么习俗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
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
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
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
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
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
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
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
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
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
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
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
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
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
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
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
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
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以上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相关信息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博发(博发什么意思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