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汪曾祺受戒(汪曾祺的《受戒》适合学生读吗?如何评价这本书?)
和尚,汪曾祺,小说汪曾祺受戒(汪曾祺的《受戒》适合学生读吗?如何评价这本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受戒》赏析
本赏析主要围绕三个方向阐述:主题思想、叙事方法和文本特点。
一、认识作家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曾就读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平淡中见深邃”是其文风最大特点。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沈从文较大影响,他们在对于文学、对于人性的审美上,存在共通的地方。
二、作品背景
《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其成名作。当时处于19世纪80年代,受社会环境影响,其发表过程算是一段文坛佳话。可以说,当时决定发表此文的李编辑对艺术的忠诚,胜过了对于自身前途的担心。
作品问世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其题材和风格的地域化,成了鲜明的特点。故土,是作家可以受用终生的养料来源。
三、 主题探讨
这篇小说表达的是“人性之美”,准确地说,是“淳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首先是风景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美得纯粹。
其次,是人美。文中的人真实、不做作、满身人间烟火气。
再次,是事美。这三种美在小说中是完完全全交融在一起——美丽的风景里,美好的人,在做美妙的事情。
所以说,本小说是“一篇徐徐展开的风俗画”。人的美,是最核心的部分。这里的人性之美,指的是淳朴的人性,不消极、不阴暗、不压抑、不扭曲、不做作的健康的人性。
四、叙事手法
本小说在当时的社会带有开创性,它开创了小说散文化,对于后来的新时期中国先锋文化作出了一个启示和引领。
小说在叙事方法和故事结构上非常散。具体地说,就是他淡化了情节结构,融入了一些传统的绘画的技法,在语言行文上,也是有意识地进行诗意的建构,重视诗情画意的氛围营造。
五、语言风格
本小说的语言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字眼,也没有任何词藻的堆砌,非常之清新自然,没有任何刻意地雕饰,是真正的“好文字”。
何为好文字?一是精确,二是简练。越是平常的段落越难写得出色,就像烹饪普通小菜,是最能考验厨师功力的。汪曾祺老先生就是这样的“厨艺高手”,他的文字看似简单俗白,但总是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人物的特点,表达主旨与思想。
其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江南水乡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没有受到地域方言的限制,读起来顺畅自然,不失典雅。
(以上内容均摘自鳕狐读书营胡老师的分享)
汪曾祺的《受戒》适合学生读吗?如何评价这本书?
网络争议,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也牵涉其中,不过大家针对的矛头还是选这篇小说给中学生的曹文轩,而不是《受戒》这篇作品本身,还是让人感觉很欣慰的。《受戒》是篇好作品,但不适合向中学生推荐,作为语文教材主编的曹文轩实在是错得离谱。面向青少年的书籍编写、出版,应该有个专门的审查委员会才好。
从内容上说,小说中所传达的明海与小英子那种朦胧的初恋感觉,又是那样的美好。小说中的田园湖泊生活也很让人向往,和尚们的生活也让人哑然失笑,那里没有清规戒律,只有享受生活。明海作为家里的小孩子,长得俊俏,适合当和尚,于是他的和尚舅舅就来领他当和尚。这里的和尚完全是一门营生,有田产,做法事,还能娶老婆。他们在寺庙大殿里赌钱,在庙门口杀猪不背人,和尚老婆住在寺庙里。他们还会放花“焰口”(做法事),在年轻人的怂恿下,掌了灯唱情歌艳曲,逗得人哈哈大笑。
这篇小说真的很好,读起来让人想起《边城》,让人想起沈从文。可这篇小说也真的不适合推荐给中学生阅读。首先,还是从语言上来说。这种大白话写就的优秀作品,很少有中学生能领略其中的语言美,因为他们的阅读境界还没到那一步。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很多还停留在优美华丽的阶段,像《受戒》这种返璞归真的语言,在他们读来,只能是“啥也不是”。
其次,还是从内容上来说。《受戒》中描写的那种朦朦胧胧的初恋感觉太美好了,让年轻人心生向往,而对于情窦初开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以抗拒。真不知道有多少中学生会因为读了这篇作品而向爱慕的同学表白。这种阅读引领,显然价值偏向了。还有《受戒》中和尚唱的那几句民歌,对于大人来说没什么,但对于青少年显然非常不合适。所以,《受戒》是篇好作品,但真的不适合推荐给中学生阅读。
论汪曾祺《受戒》的艺术特色
《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他肯定合理、正当、健康的世俗欲望,相信人生的意义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受戒》里所写的场景及思想内涵几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这形成了与现实相反的清新脱俗感。作品中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
一、 简单清新的故事情节
小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作者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如梦,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的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在小说中的人们包括和尚们看来,做和尚和种地、经商、做工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并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种异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讹为荸荠庵)的和尚们,也和常人一样,娶妻生子、赌钱吃荤,率性随意的生活。对待佛事,也只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明子当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邻居小英子家跑。两小无猜,性格都纯朴可爱、乐观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共同劳动中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尤其是小英子,个性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对爱情大胆追求,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要明子将来不要做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对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纯真热烈的爱情,做了细腻的诗意描绘,表达了由衷地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门子弟一对小儿女的这种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可见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小说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者却能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出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上一篇:好屋(好屋中国的公司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