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美丽人间(美丽的人间)
光明,从文,人间美丽人间(美丽的人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读《边城》
民国时期的文坛,大师辈出,都是心怀苍生,却又丰神迥异。
林语堂是高贵的,翩翩佳公子一枚,学贯中西,倜傥风流。他审视着吾国吾民,大谈着国民性与民族性,优雅地对比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鲁迅是冷冽的 ,怀疑一切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国人。他凝望着众生的苦难,也剖解着国民精神的病态。他直视淋漓的鲜血,控诉吃人的社会,投掷匕首向这万恶的人间。
张爱玲是苍凉的。写尽了时代巨变中,从没落贵族到小市民的挣扎与沉沦,深深刻画出了人性幽微之处的丑与恶,批判有之,悲悯亦有之。初读颇有不适之感,是阿城的一句话提点了我:“看尽了人性的恶,再回首一步一光明”。
这句话稍加改动就同样适用于沈从文:看尽了人间苦厄,落笔处一字一光明”。
只有沈从文是温暖的,乱世之中殊为难得。他的文字,没有智识阶层的居高临下,没有精英分子的顾盼自雄,而是充满着深沉的底层关怀,笔触所及,尽是乡野小民顺天应命的悲喜人生。这和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有关。沈从文十四岁在湘西投身行伍,长期浪迹乡野,看山河破碎,生民流徙。身处其间,真纯如斯、良善如斯的他,内心的撕裂与苦痛是无法言说的。
然而,他的文字却奇异地超越那些淋漓的血,那些人性的恶,淡淡的,从容的笔,轻轻掠过那么些的人间至苦,没有一丝丝的狞戾与挣扎,那些宁静中自带光芒的文字,正是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最美诠释。
《边城》中,沈从文书写了一个美丽的人间——茶峒。山清水秀的茶峒,风日里长养着翠翠的纯净与美丽。摆渡人(翠翠的爷爷)与过渡人皆是亲切有礼又感恩惜福的。资本家顺顺也是豪迈义气之人,养大的两个儿子也是既能干,又醇厚。
总之,各人有各人的本分,凡事自有一定之规。老船夫不要过渡人的银钱,公家给他三斗米、七百钱,对他已是足够。过渡人一定要表达心意的,实在推不掉,船夫就用那银钱买了烟叶与茶叶,烟叶直接赠与有需要的过渡人,茶叶煮水送与过渡人解渴。
这美丽的人间也并非没有苦难。
老船夫唯一的宝贝女儿和一个军官殉情了,留下一个孤雏给年迈的他。
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结实如小公牛,却在一次行至险滩时溺水死了。
日子还要过下去。苦难,终究是和血吞下去了。苦难,终究不会压垮这土地上铮铮的汉子。
各人有各人分该的命数, 只有受尽了你该受的,才可以安静地躺到土里。
老船夫终于养大了女儿留下的孤雏,船总顺顺也还是那个义气又豪迈的顺顺。
日子,总归是要平静地过下去。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明他不惊奇,不悲伤,亦不愤怒。他存神穆清,与天同体;御风而行,与道翱翔!
再读《边城》,深感那些浑然天成的文字的创造者,那个光明世界的缔造者,已然在襟怀上可以比肩老子了……
沈从文是一派天真的,看尽了死亡与毁灭,看尽了挣扎与扭曲,更加珍视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依然坚信人间美好并且值得;更加悲悯世间众生的苦难,依然痴迷于这人间的每一缕温情与每一寸光明,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
沈从文是淡的,不是寡淡无味的淡,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
沈从文是静的,不是林间鸟雀聒噪骤停的静,而是“澹乎若深渊之静”的静。
沈从文是暖的,不是丽日当空的暖,而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暖。
其实,沈从文见到过人间最惨烈的画面:人头成山,血流成河。他在心底将这些一寸一寸掩埋,一寸一寸消解,用一颗颗美丽发光的文字和一颗悲悯入骨的赤子之心。他在自我救赎,更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乱世,拯救世道人心。他捧出了一个他所希望的,所爱悦的美丽人间——光明又澄澈的人间。所有阅读者,必得一份欣悦,必增一份感动,内心自然平添了一份明澈。一个人的内心明澈了,人世间也变得清明些许,千千万万的人内心都明澈了,人世间也就清明而辽阔了。当光明渐趋阔大,黑暗必将自行退却。
所以,黑暗不能终结黑暗,但是光明可以,这正是慈悲的力量。
所有的创作都是源于热爱,而慈悲是热爱的最高境界。
《边城》的恒久魅力与不朽光芒正是源自于这样一份慈怀与大爱吧?
后记
1988年沈从文离世,他的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妻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美轮美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冰窗花“盛开”美轮美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