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保龄球起源于(足球、曲棍球、跳水……这些奥运项目古代中国也有)
吐蕃,木柱,马球保龄球起源于(足球、曲棍球、跳水……这些奥运项目古代中国也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表演“水秋千”时,皇宫大内的宫女都会登上高楼,卷起珠帘,遥望观赏。宋人王珪有《宫词》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水龙船”。
捶丸:极似高尔夫,还配球童
捶丸在很大程度上由步打球发展而来,却消除了步打球中的对抗性,更讲究技巧,而不追求身体对抗。宋辽金时期还有《丸经》一书,用32章、近1.2万字的篇幅,详细记载了捶丸运动的场地器具要求、比赛规则技巧,可谓当时人们竞技捶丸的实操手册。
不论是比赛规则,还是球杖规格、人员配置,捶丸都与西方高尔夫运动极其相似。
捶丸比赛前,要在场地上挖出球穴,称为“窝”,边上插有彩色旗帜作为标志。选手上场后,用球杖击打硬木球,击打出一定距离后,将球送入“窝”中为胜。计算输赢则以杆数为准。《丸经》规定为“初棒赢二棒,二棒赢三棒,三棒赢四棒是也”,用最少挥杆次数将球打进“窝”中者赢得比赛。
根据《丸经》,捶丸比赛场地“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选手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地形使用不同的球杖,有“正棒”“倒棒”“撺棒”“扑棒”“鹰嘴”“单手”等。不同球杖可打出不同力度、方向,一般站立打远球用“扑棒”;蹲下打近距离的球、且力求击球入“窝”,则用“撺棒”。
由于捶丸使用球杖较多,人们还专门制作了盛放球杖的器具。据《丸经》,“扑棒”“单手”放置于“草囊”,“撺棒”“杓棒”盛放于“提篮”。大户人家还会让仆人专门跟随自己打球,专职负责携带球杖,这也与高尔夫球童的工作很是相似。
木射:酷似保龄球,还催人向善
尽管至今仍没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保龄球曾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示范表演项目出现。在中国古代,有一项运动木射,又称十五柱戏,是一种用手抛球的运动,与现在的保龄球十分相似。唐人陆秉有《木射图》,记载了木射的比赛规则,可惜早已失传。幸好宋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对《木射图》一书进行了简单的记录,让我们能一窥当年木射玩法。
据《郡斋读书志》,木射一般在室内专用场地进行。场地一端放置15个筒形木柱,每个木柱上各写一字。其中10个用红笔写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5个用黑笔写上慢、傲、佞、贪、滥。木柱排列参差错落,中间间隙较小。比赛选手在场地另一端用力抛出木球,击倒木柱。击倒红字木柱者胜,击倒黑子木柱者败。倘若选手都击倒红字木柱,则以击中木柱个数多者为胜。
木柱上的15字与当时社会公序良俗密不可分,“仁者胜,滥者负”的规则可见催人向善的良苦用心。木射将礼仪与技艺、体育与道德融为一体,寓教于乐的比赛规则设计,无疑是古代中国运动项目的重要文化底色。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