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龙船调歌词(天地绝响《龙船调》)
利川,龙船调,民歌龙船调歌词(天地绝响《龙船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龙
一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踱步红土老街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利川市申报的《利川灯歌》(《龙船调》),赫然荣列传统音乐分类。应该说,这不仅是利川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恩施州、湖北省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利川灯歌》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意义有三:一是在学术上界定了《龙船调》源和流的关系。即《利川灯歌》是享誉世界的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的母体,《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作。二是在法律上结束了《龙船调》归属的纷争。《龙船调》到底是湖南湘西的民歌,还是湖北利川的民歌?国务院的文件以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一锤定音。三是明确了利川灯歌《龙船调》上升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
《龙船调》婉转悠扬的歌声中,既有对巴地楚臣屈原的祭祀,也有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和祈祷。巴山楚水、旱地划船、载歌载舞,处处不是舞台,处处又都是舞台。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龙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内容和形式看似相悖,然而观众和演员却在参与当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利川灯歌《龙船调》独特的艺术形态。
二
旅游资源丰富的利川市,作为恩施州八市县中的一个县级市,因为有“五个一”而名扬全国:“一棵树”——利川市谋道镇“古生物活化石”孑遗植物“水杉王”的发现,推翻了生物学术界“水杉在世界已经绝迹了”的定论;“一个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铁壁三层,螺峰四面,被誉名“天下第一土家族山寨”;“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被誉为是长江边“一首建筑文化的凝固史诗”;“一个洞”——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神秘幽深,令世人震撼;“一首歌”——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传唱世界的《龙船调》,是利川系列灯歌家族中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说,前述的“四个一”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植物、村落、建筑等实物载体,那么历经千百年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利川系列民歌,则是先民留给后世之人的一笔无形又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一代代普通百姓的口耳相传,始终青翠茂盛地生长在群众之中,并早已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融入其血脉之中。无论是上山砍柴、下河捕鱼等生产劳动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之中,利川人随处而歌,随时而歌。
在利川,山也是歌,水也是歌,情也是歌,爱也是歌,月也是歌,花也是歌。土家族女儿出嫁要唱《哭嫁歌》,生了孩子要打《喜花鼓》办祝米宴,亲人去世要唱要跳《撒叶儿嗬》。聪颖智慧的利川民间艺人们,个个都是行吟诗人,他们见子打子,望风说柳,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通过随性的歌唱抒发出来。
利川当地百姓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利川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百姓们都走上街头看花灯,因此,《利川灯歌》与春节习俗密切相关。清代至20世纪初,利川花灯的规模很大,是节间一项传统文娱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灯会上,《龙船调》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龙船调》既是传唱全国、闻名世界的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的专指,同时又是利川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划地为台,玩彩龙船时所演唱的系列民歌小调的统称,属灯歌(也称“灯调”)范畴。我国春节、元宵玩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湖北也不例外。清代李调元在其《童山诗集》《观高蹻灯歌并序》中均提到“高蹻灯”及“灯歌”。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杨匡民教授,曾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中对湖北省各地的“灯歌”做出如下阐述:灯歌也称为灯调,是指在逢年过节、社火灯会期间,划地为台或灯宵舞队汇集各种“灯”沿村、沿街载歌载舞或杂耍表演歌唱的形式,湖北大多称此为“玩灯”。
在湖北,“灯”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玩灯:以各种花样的灯,如车灯,船灯、竹马灯、龙灯、滚灯等等为道具,边玩(走场表演)边歌唱;第二,杂耍:唐代后流传的一些技艺,如三棒鼓、高跷、玩狮子等;第三,歌舞:即舞队载歌载舞,舞蹈有队形及舞蹈动作,如万民伞、花伞、扇子花、打连厢等;第四,对子戏:以二三人为角色,以简单的生活情节进行表演,如地花鼓、地故事等等。利川百姓不但爱唱《龙船调》,而且许多都是手工扎制彩龙船的高手。彩龙船一般用竹篾扎成,糊上纸壳、皮纸,然后上矾彩绘,船底绘浪花,船头绘龙头,船身绘鳞甲,故名“彩龙船”。
划彩龙船时,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蓝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地站在船头;二人扮丫鬟,燕尾椎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一人扮艄公,麻衣驼背,手执桡片,滑稽地追随船尾。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二锣和马锣为主,早期还有唢呐和竹笛。其形制规格与利川耍锣鼓相同,主要锣鼓引子曲牌有《楼梯换》《鬼跳蛋》《荡龙》和《龙摆尾》等。锣鼓唢呐伴奏乐队一般由6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龙船飞旋起舞,或踏歌翩跹进退,群众喝彩者有之,合唱者有之,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闹。
《龙船调》的原型《种瓜调》,就是以歌唱农事种瓜为内容,分为正歌和副歌两部分。正歌是生产之歌,副歌是生活之歌,融合了土家人勤劳朴实、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1956年2月,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在柏杨坝镇收集到民歌《种瓜调》进行记录整理后,曲调、衬词和副歌不变,但主体歌词由原来的10段改成了2段,以《龙船调》命名,歌曲描绘了一个活泼靓丽的妹娃需要渡河去探亲,请艄公摆渡过河的故事。1957年3月,利川汪营镇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演唱了《龙船调》,获得一致好评。1962年5月,《龙船调》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成唱片全国发行。
载歌载舞是《龙船调》的一大特色。歌唱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进行的,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一般多为书生领唱(也有幺妹领唱的),众人合唱。曲调传统固定,歌词多为本地传统优秀民歌或小调结合玩灯特点编创而成,除“开歌”“送歌”所唱为祝福、送财和道谢外,其主要内容为唱本地风俗、农事及男女情爱。唱词既有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多。打一遍锣鼓就唱,打一遍锣鼓就收,既便于表演,又便于转场。每段除了一句主词外,其余全段都是衬词丰富的垛词垛句,它们有的对主词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词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特别是一些便于观众参与、别具挑逗的衬词衬句,一问众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为一体,能把演出一次次地推向高潮。利川灯歌《龙船调》无论是彩扎、演出和歌唱的传承都属群众自发性行动和耳濡目染的自觉参与,世代流传。
上一篇:平板电脑是什么(1099 元起,小米 Redmi Pad 平板电脑发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