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徽泾县旅游景点(安徽泾县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南文风沐浴千载古韵依昔)
泾县,宣纸,老街安徽泾县旅游景点(安徽泾县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南文风沐浴千载古韵依昔)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徽宣城,泾县。
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闻名。
明成化、弘治始,泾县“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清与民国中,泾人外出经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形成颇具影响的“泾帮”,因此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
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于是乎,这片美丽土地文风蔚然,并且也至今保持着无数美好的古村古镇。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0处。
1 查济村过陵阳山,入泾县桃花潭镇,就来到山水之间的小村落查济。查济村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明清留存。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着许多年轻的文艺的气息,古村与新思想的碰撞,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查济古村是一座很低调的古村,都快被人遗忘了。风景很美,古村还保持着元明清时古建筑,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是著名的景点之一。
和皖南地区的很多古村类似,查济古村经常会来很多写生的人,分布在河边桥旁,大街和小巷,他们也成了古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查姓作为江南地区的大姓,金庸先生原名就是“查良镛”,祖籍也在此。在春秋时期,查济古村的祖先查延刚开始在山东济阳的柤邑(“查”通“柤”),在晋朝时由于战乱而南迁,最后在安徽宣城定居下来。
整个古村是四面环山,岑溪、许溪、石溪都是穿村而过。古村依河而建,岸的两边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铺砌。路跟着水转,迂回又曲折,绵延好几里,也成了古村最美的景色。
2 黄田村黄田村,位于泾县黄田村榔桥镇东南部。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以“洋船屋”为代表的黄田古民居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古村风韵犹存。
青砖绿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诉说着这里的沧桑与美好。洋船屋从繁华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涌动,它似乎见证过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屋,它值得太多人的留念。
山里人家,对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秋天的黄田,晒场上、院子里,黄豆、稻谷、辣椒、南瓜、玉米、蕨菜、像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
3 小岭村小岭村,位于泾县县城西偏北10余公里的山区。隶属于丁家桥镇,境内群山环绕,山峦叠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岭十三坑”之称。
小岭宜纸生产始于宋末之初,兴于明清,清末民初达到盛。
史箱记载,宣纸因产于古代宣州辖区而得名,昔时皖南宁国、泾县、太平、宣城等县先后都曾生产宣纸。后来,其它各县宣纸产业相继停产,泾县成为唯一宣纸产地。
元明时期,小岭十三条坑,坑坑有纸槽,生产宣纸历史已逾七百五十余年。在小岭许湾村就建有造纸的发明者蔡伦庙,往昔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传说蔡伦诞辰日),村人都到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现今小岭仍有多处保存石槽、石碓、晒场、蔡伦祠、古檀等宣纸文化遗迹。小岭村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宣纸,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牌。
小岭村现在生产的宣纸,远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宣纸和书画纸产业成为小岭村的主导产业,小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宣纸村”。
4 南容村南容村位于茂林镇的东南方向,宋属永定乡,元明清属冠盖乡永定都,清属该都一图十甲。南容村三面高山绵亘,浮盖(又名华盖、浮龟,俗名芦蕉山)、东流耸其东,齐云巍立于西,玉屏高峨于南,北面开阔,正如形家所言箕形基地。
村中有发源于玉屏山麓的思溪在村中蜿蜒而过,村前还有发源于范冲岗的望龙涧如玉带环绕村前。在二溪汇聚处曾建有南坛殿、关圣殿,遗址尚存,那就是村落的水口所在,整个古村格局依然。
沿思溪两岸在咸丰四年(1854)曾筑有石堤,董其事者有李蕴辉、李守铎、李士芬、李殿标、李廷栋等五人,历时两年余,这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兼及交通的工程。现在在溪南河堤上建成通车公路,溪北修葺成观景踏春路,非常壮观。
南容村为李氏聚居村落。唐时,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之七代孙李伯陵,于唐大中八年迁居太平县弦歌乡田段里,亦即今黄山市龙门。七代义居不分家,唐宣宗敕赐官田一顷,帛120疋,免其租徭,并旌为“义门李氏”。李伯陵二十五世孙、宿松县主簿李核于宋末元初由龙门迁泾县竺田(即今陈村镇竹田),后又复迁永定里庙村(即殷家湾又名庙前村)。李核之孙道三隐居乐道,访得南容山水回环,钟灵毓秀,遂于元仁宗年间由庙村迁南容而居,衍至今已近三十代,达六百八十年左右。
南容环境优美,旧有“双桂流丹、玉屏锦绣、永丰晓钟、望龙夕照、盖山浮龟、潭水鸣琴、齐云耸翠、东流夜月”。古迹也甚多。比较有名的有凌家湾、永丰庵、员官桥、永济桥、状元岭,吸引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动人诗章。
5 马头村背山面水,环境清幽,风光古朴,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隐藏在茂密的竹海中,在泾县琴溪镇马头村,脚踩着是过去,身边的是岁月。触摸到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似乎触碰到的每一片砖瓦都饱含光阴的故事。
宋元时期,马头村还只是一个户家不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到了明代,随着社会较为安宁,商品经济日渐活跃,马头村快速成长,始设为镇,并建有水运码头。 到了明清迄至民国时期,马头镇走向繁盛,青弋江中上游各地的茶叶、纸张、竹木、柴炭以及其他山区特产山货,都经这里的码头运往苏浙一带。
繁盛场景有村志记载,至民国初年,该村居民有6000人之多,镇内建筑面积达36000平方米。
开办纺织、铁器、制伞、皮革、榨油、调酒等各类手工作坊企业20余家,有各类杂百货店铺近200家,立有竹木行、牛行等5家市行,县城规模最大的恒发钱庄也在此设分号,一些外国“洋行”也来此开设办事所。可谓“商舟辏集,一县之市场也。”
马头村现属琴溪镇,东与宣州区相邻,西与南陵县相望,旧称马头镇。因青弋江分隔,分东、西两镇,邑人胡承珙有“石矶分峙岸西东,碧水潆洄一镜中。安得人生尽如许,马头无处不相逢”的诗句。
6 后山村后山村西北傍山临水,东南有广袤田地,渔耕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泾县东乡蚕桑业未崛起之前,据《郑志》记载以后山养蚕为最盛,泾县的丝线也远胜湖州。
后山的古民居也比较有特色,但留存已不多了。据说临河人家繁华时房连房,前有连廊,现虽已不存,但站在后山脚下远眺,远景炊烟人家皆掩映烟树之中,近景碧波中一舟漂泊,真是景色美丽如画。
村中保存的张氏宗祠、支祠,三雕骈美,藻井独特,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指日可待。最让后山张家扬名的是后山剪刀。后山剪刀口碑极好,享誉大江南北。
后山剪刀创于何时,现在尚未找到确切文字记载,在申报非遗时将它定为道光年间还是很有见地,因为嘉庆《泾县志·物产》中并没有后山剪刀的记载,就是对泾县物产记载甚详的《郑志》也不见记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