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侯乙编钟(沉睡上千年的文化奇迹)
龙纹,花冠,曾侯乙曾侯乙编钟(沉睡上千年的文化奇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0年前,湖北随县西郊擂鼓墩,一座沉睡于地下2400多年的战国早期古墓,因军事单位的施工得以再现在世人面前。
15000多件文物重见天日,勾勒出一个宏大的青铜时代。而曾侯乙编钟正是其中的“名角儿”。
战国余音-编钟重见天日1978年,由谭维四先生带队的发掘队伍,率先揭开了曾侯乙墓的神秘面纱。在他的带领下,考古队掌握了墓坑填土的地层关系,排除盗洞干扰,除去封土移去石板,挖掉夯土等填土层后,终于见到了巨大的椁盖板,然而,众人费尽力气揭开椁盖板后,面前的景象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随州的地下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慢慢突破了古人的防水封锁,几乎所有的墓室都被水所淹没,棺木漂浮在水上,出乎了所有工作人员的意料,也为接下来的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考古学有句老话说“干千年湿万年,半干半湿就半年”,环境正是文物可以跨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相遇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的渗透让墓室保持在一个封闭状态,其中的文物也借此避开了时光的侵蚀,直至此刻,重见天日。
见此情景,工作人员只得采用抽水机。随着水位慢慢下降,只见三根处于同一高度的方木渐渐从水面露头,曾侯乙编钟这一青铜时代的瑰宝,终于显露在世人眼前。
龙的世界-曾侯乙编钟的龙纹样式编钟现世,除填补我国音乐史上的空白外,也具备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过去人们的工艺与审美,在编钟纹路上完全展现出来。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移到它们身上,去领略那青铜时代的美丽。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中屡见不鲜。龙纹用于编钟的装饰,初见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较为盛行,且多装饰于钟的鼓部。在曾侯乙编钟以及曾侯乙墓其它器物的装饰中,龙纹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龙纹的造型比较丰富,相对写实的龙纹主要看重在龙头的刻画,龙身则稍显简略。相对抽象的龙纹,各个部位都受到简化。曾侯乙编钟上的龙纹造型包括:兽首龙纹、鸟首龙纹、牛首龙纹、花冠龙纹。
兽首龙纹
兽首龙纹。龙的头部本来就带有兽的特征,这里的兽首龙纹是指一些头部被认为是兽的形象,其形体又具有龙的特征的某些样式。不过这里的兽首虽有具象的表现,但无法像鸟首、牛首那样可确认出其具体物种。这些兽首是摹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形象。兽首龙纹是全套钟装饰中最为普遍的纹饰。
鸟首龙纹
鸟首龙纹。是指纹样头部具有禽鸟的特征,主体部分为龙驱的某些样式。龙驱虽然已经作了变形处理。但是通过前后两足及后部弯曲的长尾仍可辨别出龙的基本特质。
牛首龙纹
牛首龙纹。见于下层铜人柱座及下层横梁东端铜套的装饰,作为主纹蟠龙纹的辅助型纹饰,以浅浮雕的形式附着在蟠龙之上。其头部的形象特征与牛首近似,但蜿蜒的身躯又具有龙的特点。该纹与主纹相互交映,融为一体,增加了主纹的精致华美。又显出主次秩序和分明的层次感。
花冠龙纹
花冠龙纹。也是兽首龙纹的一种,其特点是龙头上没有角,而代之以凤鸟式花冠,花冠弯曲的形状与龙身相似,龙口中伸出粗钩型长舌,均两足各四爪。整条龙造型边缘饰一周密的圆点纹,龙身转绕处饰云雷纹,龙的头、舌、花冠及体驱上遍饰云纹。此龙纹造型活泼,纹饰繁简适度,极具装饰的美感。
龙的世界龙自古就是先民神话尊崇的神灵,其造型也是千变万化。曾侯乙墓器物中所展现的龙纹母题在继承中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龙纹形式感上就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西周时期已具备比较齐全的龙类纹饰的种类,主要是以粗犷型线条为主的青铜纹。而春秋晚期的淅川下寺楚墓中铜器审美的取向则发生了变化,纹样制作工艺逐渐精细,纹样日趋复杂,铜器中的蟠绕龙纹装饰饱满、粗壮有力,春秋战国之交的曾侯乙墓自然吸取了春秋晚期的龙纹特点但其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春秋晚期龙纹的繁复,曾墓中龙身从粗壮饱满变为纤细、简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的盛衰。
(春秋早期·枝江百里洲铜匜上的龙纹)
(春秋晚期·淅川下寺M2鄬子倗簋上的蟠绕龙纹)
(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器物上的蟠绕龙纹)
面对遥远的青铜时代,我们往往不知所云,被迫停留在想象阶段。曾侯乙墓众多文物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遐想变为现实,记载映照眼前,这或许就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曾侯乙编钟(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针线活,看曾侯乙编钟这样“搬新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