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子年是哪一年(名门闺秀(一))
章丘,李清照,她的甲子年是哪一年(名门闺秀(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清照传|名门闺秀(一)
作者崔洪国
《李清照传》是笔者正在创作的一部关于传奇词人李清照的传记,宋代虽然不是家国承平,却是群星闪耀,宋词和唐诗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奇观,不仅留下了无数的瑰丽篇章,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上播下了众多璀璨的群星,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无价瑰宝,至今都在熠熠生辉。李清照就是这些群星闪烁中最明亮的一颗。她的经历坎坷,但她的词作少有颓唐萎靡,始终给人以婉约、清新和绮丽之感。虽然留世词作不多,但每一首都如珠如玉,堪称经典,为后世所膜拜。笔者在《李清照传》中也会试图通过对清照人生经历的探究去发现她本身和她词作之美。从今天陆续推出,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
——题记
108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子年,时值神宗皇帝赵顼当政(北宋元丰七年)。在这一年,司马光耗时19年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撰写。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旅途劳顿,苏轼幼儿不幸夭折,上书朝廷,请求先到常州暂住,获批,并写下了《题西岭壁》、《满庭芳》等流传千古的诗作。也是在这一年,本书主人公,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李清照诞生。虽已历经千年沧桑,她依然在文学星空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她的名字可以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并列。从无数对她的溢美之词我们可以想见她的成就和风采。五代、宋词坛与李煜齐名的双璧,所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潜《填词杂说》)。其词为“词家一大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卓然自成一家,不在男性词人如秦观、黄庭坚、吴文英之下,被誉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诗与文虽传世较少,但也是字字珠玑,看出“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李清照,乃中国文学史的隋侯之珠,其作品,可谓中华民族的和氏之璧”(王英志《李清照集》)。
关于李清照的出生地,有历城、章丘和郓城三种不同的说法。这缘起于对清照父亲李格非里籍的不同判断。李格非对自己的里籍也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他在1085年写的《廉先生序》的落款中,使用了“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叔序”的字样;二是他于1102年率子侄在曲阜拜谒孔子墓后的题名:“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迥、逅、远、迒”恭拜林冢下。”前者见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在章丘廉坡村刻立的一块石碑,后者于曲阜孔林思堂东斋东墙所存石碣。由于李格非本人对其里籍有章丘和历城两种说法,所以人们在推测清照出生地时,便得出了章丘和历城两种结论。至于郓城说,是清照出生当年李格非正任郓州教授,如家眷随任,说清照出生在郓城倒也说的过去。但是更多的考究是指向清照出生在章丘。不管是历城还是章丘吧,都掩不了清照熠熠生辉的光彩。如今,清照纪念馆就坐落在水清见底,繁花似锦,林树参天的趵突泉内,西邻着三股清泉,每天涌流不息。清照就在馆内静静守望着,相伴着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默念着那些从她心底流淌出来的千年的情愫。章丘百脉泉也留了清照的去处,不仅仅是让人瞻仰,是让她的神和魂成为章丘水土和人文潜移默化的信仰和操守。这都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人们自然从内心巴不得自己崇仰的偶像如一束绮丽的花朵落在自己的园林,天天看着,守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仿若这样的山、泉、水才最当是我们清照的生息之地,才最能传达“月移花影约重来”的无限神韵。
那就从章丘说起,章丘在历代就是一个风光秀美、物阜民丰的好地方。境内女郎山风姿绰约,百脉泉包孕灵秀。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最后注入小清河。章丘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地方,著名的汉东平陵及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就在明水十几公里处。危山兵马俑和齐长城在境内也有遗存。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就是章丘人,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倡行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唐初名相房玄龄(579~648年)为章丘相公庄街道房庄人,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为唐贞观之治立下不朽功勋。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唐贞观元年(627年),章丘尚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宋政和六年(1116年),设济南府,章丘、历城皆为济南府辖县。这些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和悠远厚重的人文底蕴不仅赋予了刚刚出生的清照不同于常人的天才灵气,而且也成为日后孕育她杰出才华的丰厚沃土。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这块这人杰地灵之地又多了一份足以傲视他邑的资本了。
清照出生的李姓一族,在当地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但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50年后,李清照在一首长诗里写了这样的诗句:“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诗句不仅明确告诉我们她“父祖”的名望,还颇为自豪地把父祖的名望与齐鲁大地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稷下”,在公元前4 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是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当时,齐宣王在这里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于是学者云集,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稷下”也就成为荟萃各学派学术成果的文化中心。《国策·齐策一》里有这样的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可见当时之繁华。在这些摩肩接踵的人中,有不少就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稷下学风延续到秦汉间,又兴起了名扬天下的齐学、鲁学、齐诗、鲁诗等各派学说。东汉时,又出了一位影响极大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在其故里高密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形成了一门“郑学”。五代动荡之后,齐鲁之地文化教育很快得到恢复,发展迅速。曾参与后唐刊刻“九经”校订的邹平人田敏,入宋后便告老还乡,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陈希夷的弟子、历城人田告后又在章丘明水教学,从学者有数百人。
这种讲学风气一直盛行不衰,众多以弘扬儒学致国太平为李格非的文学成就,从张耒、刘克庄等人的赞许中可见大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赞李格非:“文高雅条鬯有义味,在晁秦之上。”张耒则在格非的墓志铭中也说:文叔“笔势与淇水相颉颃”。《宋史·李格非传》所载之言更具权威:“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晁补之则记得更具体:“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而名其堂曰‘有竹’……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日数十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鸡肋集》卷三《有竹堂记》)可见李格非之文思何等敏捷。难怪尹少稷称:“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韩□《涧泉日记》卷下)言虽过誉,但时人对格非文学的推崇可见一斑。李格非撰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的《洛阳名园记》是当时广为传诵的名篇,其文格的高雅,为人们称颂不已。篇中有句云:“洛阳可以为天下治乱之候”,待后来洛阳沦陷,世人皆以为格非有先见之明,其言“可谓知言哉!”(张琰《洛阳名园记》序)在文学理论方面,李格非在曹丕首倡、韩愈光大的“文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诚论”,进一步指出气以诚为主,没有诚这个内容,就不能有外形之气,两者相为表里,而诚实为根本。这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一段话可以作为他“主诚论”的注解:“文不可以苟作,诚不着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着也。”(《宋史·李格非传》)格非对经学的研究成就甚至还超过了文学成就。他撰写了数十万言的《礼记精义》等著作,对礼经的研究相当精湛。李清照晚年所写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如下言辞:“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也可证明经学是李氏世业。格非的才学在历史学上也有突出表现。这从他的著作目录中即可见出。格非著作计有:《济北集》(见《涧泉日记》卷上)、《李格非集》五十四卷(见《遂初堂书目》及《后村先生大全集》),又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俱见《宋史·艺文志》)。今俱佚。
上一篇:梦到被黑蛇咬(吓人!黑棕带毛物一出现,一天内12人被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