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快手解除微信绑定(自律Vlog走红:时间管理,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法门吗?)
这一,个体,意志快手解除微信绑定(自律Vlog走红:时间管理,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法门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改变自己,只需一个月
让你无法自律的10个原因
坚持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
认清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都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两年,自律Vlog走红,甚至随之出现了自律博主,专门教授我们自律的技巧。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另一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内容同样火爆,比如:
自律Vlog假得不能再假了
自律是个骗局,长期主义才是内驱力
求求大家,别再跟谷爱凌学自律了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展现了我们当下的真实处境。面对各种丰富且精巧的商业与广告宣传、各种自媒体与网络视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置于一种可被科学计划、测量以及检验的状态中:如何维系美的身材和外貌?如何计划一日的生活安排?如何更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
在这样的语境中,时间管理成为一项生活中被认为是走向成功的法门。而除此之外,我们的消费、娱乐与工作,也都有着一套套相应的可被普遍化的规章模式,来指导与安排个体的生命与生活。但为何方法这么多,我们却还是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我们往往习惯于将之归结到自控力不够、意志力不强。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自律Vlog的走红说起,聊一聊自律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以及背后的意志力问题。
个体的自由意志却成为攻击个体的工具
生活于当下的我们似乎无时无刻都在面临做选择的焦虑。面对抖音、快手、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不断推广传播的关于身材、容貌、工作与生活的Vlog和小技巧,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选择能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而在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消费与各种“友情提醒”中,对于个体如何自律地(以及反其道而行的“反自律地”)、健康地生活以及如何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成为颇受各类自媒体营销与博取流量的关注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伴随其出现的社交媒体渗入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之中,各类电子屏幕对于我们关注、视线、面孔以及身体感知的捕捉和截取,让人类进一步被建基于数学与科学模型的现代技术覆盖,从而导致个体生存的“非人化”倾向加速。
《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2020)电影剧照。
与此同时,我们能清晰地意识或感知到自身当下所置身的外部环境在飞速变化,只是这样的特殊往往会因为我们长久地浸淫其中而渐渐如鱼对水的感觉而不断弱化。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鱼和水的笑话:一只大鱼问年轻的鱼:“你觉得今天的水如何?”年轻的鱼回答:“水?水是什么?”。或可看做是对当代个体与外部坏境关系的寓言,并且除此之外这个笑话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意味也暗示着我们(鱼)所本该具有的反思能力,且这一能力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自身存在的思考,还涉及更加广泛的对于外部环境、文化与各种规范的认知与判断能力。
这一看似古老的技能不免老生常谈,但也再次向我们展现了它于当代社会中的萎缩。尤其在商业时代,伴随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占领以及所谓的各种前沿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渴望与憧憬,个体之人似乎渐渐成为这一浪潮中的一叶扁舟,在其中载浮载沉却又似乎身不由己。因此,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思考个体以及个体到底在这样的风暴之中能够把握住什么、思考什么以及通过自身的思考主宰或是改变什么,就成为隐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察觉的焦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分析为我们画下了一幅颇为悲观的画像,尤其是个体在这充满模仿、复制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拟像世界中,就好似置身于一个水晶玻璃球,很难有逃出去的可能。鲍德里亚的悲观虽然有过分渲染嫌疑,但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我们当下的真实处境,面对各种丰富且精巧的商业与广告宣传、各种自媒体与网络视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置于一种可被科学计划、测量以及检验的状态中。
也正因此,韩炳哲才会把现代主体称为“绩效主体”,因为他们在各种追求绩效和目的的意识形态驱动下像笼子里的小老鼠般不停地奔跑;并且这一运动本身也不再像传统中是受到外部的强势规定或要求而不得不为之,如今它来自个体自身,来自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正是在这里,我们会看到现代绩效主体与自我意志的密切关系,它似乎完全符合传统中对自我意志的看法,即是个体的自由选择这样做的,并没有外部的强制力量。但吊诡的也恰恰在这里——这也是韩炳哲反复提醒我们要注意的——恰恰是这一看似来自个体自身的选择,造成了对个体的剥削与伤害。
矛盾正是出现在这里,个体的自由意志最终成为攻击自身的工具,而彻底违反了这一意志诞生之初或在其后一直被人们所给予的厚望。在德国哲学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自由意志:古典思想中的起源》中,弗雷德通过系谱学的方法追溯了西方古典时期自由意志这一概念的诞生及其演变。“自由意志的概念原来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被引入的……它用其特有的方式来说明这个假定的事实”。因此,自由意志得以存在是有一个特定的语境与前提的,而这一预设在自由意志概念其后的发展中被渐渐隐匿或说是遗忘,从而使得它日渐成为一种理性“事实”。
《自由意志:古典思想中的起源》,
作者: [德] 迈克尔· 弗雷德 著 / [美] 安东尼· 朗 编,
译者:陈玮 /徐向东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8月
在这些假定中,一个重要的预设——即意志(will)得以出现的前提——是关于“内在生活”(inner life)的概念,也恰恰是相信人类具有这样的内在生活,心灵(mind)的概念也才得以可能。而正是因为心灵中存在着能够导致行动的事件——“即一个精神活动、一个选择或决定”——才使得意志的概念得以运作。所以弗雷德对“意志”的定义如下:“就是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能力的概念,而正是选择或决定让我们按照当下的方式去行动”。在这里一个潜藏的附属条件就是,意志尤其是自由意志的运作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力胁迫,而是来自于个体内在心灵的活动。
这一起源于斯多亚学派、其后被基督教发扬光大且在现代启蒙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概念,在现代生活中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个体存在真理。尤其伴随着理性主宰地位的确立,个体的自由意志成为其为人的最核心能力。但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的发达,传统中被认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再次遭到怀疑,而这一被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能力所具有的认知与行动力也日渐萎缩,于是个体最终只能深陷各种拟像与网络数字构成的虚拟世界之中,而日渐成为《黑客帝国》中机器们的营养品。
《黑客帝国》(1999)电影剧照。
自律Vlog与“绩效焦虑”
讨论至此,我们便可以回头再看韩炳哲所指出的绩效主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可悲之处,即他的自由意志本身已经是外部主流意识形态的复制品,这一在其后日渐被看作是自然的、天生的意志本身在面对强势的外部世界时,并不具备多少抵抗力。并且一个古老的迷思也在现代哲学思考中被破除,即个体心灵与世界的内外之分。
上一篇:快乐大本营宋亚轩(丁程鑫备考缺录《快本》,队友帮忙代班却被骂,惨还是宋亚轩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