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家刺绣怎么挣钱(贵州水族马尾绣绣娘,为发展乡村旅游,指尖绝活“绣”出致富路)
马尾,水族,刺绣在家刺绣怎么挣钱(贵州水族马尾绣绣娘,为发展乡村旅游,指尖绝活“绣”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喜欢到乡野去收藏一些中国手工艺绣品的人来说,听说在贵州省三都县有一种水族而刺绣的马尾绣品就特别兴奋,据说水族马尾绣的历史悠久,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大节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养马赛马已经有了很长历史。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美丽动人的习俗。这么美好的传说,更加坚定我前往这个地区去探访马尾绣的绣娘和了解马尾绣品的发展历史,如果条件容许的话,再收藏几件绣品,我觉得这个旅行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月的贵州天气还是很温暖的,在这样的天气里,特别适合去旅行。汽车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山,终于到达了三都县中和镇塘州小区安塘村。这座村子基本上都是居住的水族,有很多妇女都穿着自己刺绣的靛蓝布衣马尾绣民族服装,在靛蓝布衣衬托下,美丽图案的马尾绣显示得更加突出靓丽。
我联系到一位在这个地区马尾绣多次获得各级比赛大奖的刺绣能手马尾绣绣娘王芬,据王芬介绍她是出生于水族书香门第,其父亲王品魁苦读水族诗书,家学饱满,通晓经、史、诗、文,致力于水族古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1994 年 9 月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芬受家风影响,以己全力致力于水族马尾绣研修传播,其制作马尾绣作品在80年代就漂洋过海,得到海外媒体报道,为水族马尾绣传播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发源地三都,曾经是“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机器代替了手工,从事刺绣的绣娘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都往城里打工,还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价值?还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愿意传承刺绣的文化血脉呢?
王芬带领村里的姐妹们非常热情到村口迎接我们,我看到她们每个人都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感到很欣慰,水族年青妇女绣自己民族的绣品,穿自己民族服装,这样的话古老的文化就得以代代传承下去。
当年王芬手中的针线撑起一家的生计,那个时候在街上卖马尾绣制品的人不多,好的时候一件背带能卖2000多元。
为了这个家,她夜以继日的劳作,没有一句怨言,赢得左邻右舍无不交口称赞。
通过努力,王芬家的日子渐渐好转,但她没有忘记曾经的一无所有,她说:我虽然还不富有,但我一定要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为改变马尾绣只是农村水族妇女们农闲时的手头活,绣品样式比较单一的现状,王芬在村里办起了马尾绣培训班。现在,在她带领下村里的贫困户的姐妹们一起刺绣,王芬她们绣制的服装、背带的样式大小,都是按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以及自然界事物搭配组合,有的图案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记。
现在她们的绣品由传统的服饰类向钱包、手提包、纪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游饰品拓展,产品不仅多样化,也符合现代时尚审美要求,因此受到了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她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对她们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目前,这些绣娘个个都是马尾绣的顶级“高手”。 之后她们采取订单加工的方式制作马尾绣工艺品,一些水族妇女开始依靠刺绣赚钱,大多数妇女年均收入一万多元,有的达到3万多元。
王芬有个女儿名叫王银丽,今年35岁。她的命运非常不幸,她结婚不久诞下儿子的第80天,年轻丈夫不幸车祸离世。王银丽不甘心命运对她的不公平,擦干眼泪决定独自抚育幼儿,她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王银丽说她从小看着母亲挑灯刺绣,耳闻目睹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一开始觉得很好玩跟着刺绣,慢慢地自己就喜欢上刺绣了,现在可以跟随母亲一起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开创马尾绣事业。
王银丽在母亲教授的马尾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绣技术和现代设计,让自己的绣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马尾绣作品。
获奖证书
王银丽骄傲地跟我说,她在2017年,为纪念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编制水族首部《马尾绣典藏》中样版制作就是由母亲和她亲自制作定稿,以此为样集典成册,为水族马尾绣的历史典藏奉献的心血杰作。
经过艰苦努力,水族马尾绣的生产销售初具规模,产品开始远涉重洋。王银丽“绣”起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也“绣”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听到这些故事,让我感到水族的马尾绣能有今天的成绩,的确是水族妇女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林志玲艳照(范冰冰早年激情戏艳照 女星大胆献身成功上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