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绝句的意思(什么是唐诗里的黏连?失粘的诗还是格律诗吗?)
格律诗,都是,平仄绝句的意思(什么是唐诗里的黏连?失粘的诗还是格律诗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前言
有朋友问什么是诗词里的粘连?失粘是什么意思?
老街以前也写过有关黏连的文章,不过看到的人不太多,另外这个问题似乎也太简单了不值得大书特说。但是对于不熟悉格律诗的人,这个黏连搞不清楚,确实会对于格律诗的规则搞得稀里糊涂。
一、只有格律诗才讲究黏连
首先词不存在黏连这一说法,古体诗也不存在黏连的问题。关于黏连的规则,仅仅出现在格律诗中,所以”什么是诗词里的粘连“这个问法明显不明白诗词的区别。
词就不说了。我们说的旧体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不需要遵守格律,近体诗的黏连也不是格律诗诞生的时候就有的,而是在格律诗发展过程中被诗人发现而沿用下来。
二、什么是黏连与失黏?
黏连是格律诗的四个基本规则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格律诗双数句的第2个字要和单数句的第2个字平仄一致。
1、绝句的黏连与失黏
黏连的绝句。下面这首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二句的第2字片和第三句的第2字笛,都是仄声。这就是黏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注:笛,是入声字。
格律诗双数句的第二个字要和单数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如果不一致,就是失黏。严格来说失黏的诗就不是标准的格律诗。不过在初、盛唐时有不少格律诗存在失黏的现象,在我们常见的《唐诗三百首》里就有这样的诗。
失黏的绝句。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中,舍、君,平仄不一致,就是失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五律、七律的黏连与失黏
黏连的五律。再看一首五律,李白《送友人》第二句的【水】和第三句的【地】都是仄声;第四句的{蓬}和第五句的{云}都是平声;第六句的【日】和第七句的【手】都是仄声。注:这首《送友人》是著名的偷春体诗(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
失黏的七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注明的失黏七律,可以看出三处应该黏连的地方,有两处失黏。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2句与第3句失黏:【去】、【宫】,一仄一平,失黏;第4句与第5句失黏:{代}、{山},一仄一平,失黏。但是第6句和第7句黏连无误:【水】、【为】都是仄声。
这种过渡时期的格律诗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初唐时的格律诗失黏的特别多,盛唐以后就少多了。初唐时的格律诗是继承了齐梁时期的永明体,永明体诗的平仄和对仗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黏连还没有成为那个时期的格律诗准则。
三、南北朝就有黏连的格律诗了
黏连是格律诗的四要素之一:平仄、押韵、对仗、黏连,其中平仄、押韵、对仗在齐梁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了。据统计齐梁到隋朝之前,诗人们作格律诗的比例远远大于唐朝诗人作格律诗的比例。只不过,失黏的格律诗太多了。
失黏的五律 庾信五律《咏画屏风诗 九》徘徊出桂苑,
徙【倚】就花林。
下【桥】先劝酒,
跂{石}始调琴。
蒲{低}犹抱节,
竹【短】未空心。
绝【爱】猿声近,
唯怜花径深。
这首诗通篇都是律句,而且中间二联对仗。但是第2句的”倚“和第3句的”桥“失黏,第4句的“石”和第五句的“低”失黏。造成了前三联都是”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雷同。不过第6句的“短”和第7句的“爱”却黏连无误。
黏连无误的五律 庾信五律《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细柳望蒲台,
长【河】始一回。
秋【桑】几过落,
春{蚁}未曾开。
萤{角}非难驭,
搥【轮】稍可催。
只【言】千日饮,
旧逐中山来。
比庾信(513年-581年)同时期的阴铿(约511年-约563年)还有一首标准的排律流传下来,同样是黏连无误的格律诗。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新成安乐宫》
可以看出,在南北朝就已经有少数黏连无误的格律诗,但是失黏的格律诗更多。说明这个时期的诗人并没有黏连的概念,只是偶合而已。那么黏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四、初唐时黏连的出现
在初唐时有一个叫做元兢的上官体诗人,他有一本《诗脑髓》因为东渡日本,幸运地流传了下来。在空海和尚的《文镜秘府论》中,也屡次提到过这个“元氏”。
元兢书中提到了“换头”,关于换头还分了双换头与单换头(第二字换头):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 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以上双换头............以下单换头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这一段文字看着有点烧脑,双换头是指两句的前两个字平仄一样,“单换头”是指两句的前面第2字平仄相同,第一个字无所谓。单换头就是格律诗的黏连。
书中引用了元兢自己的一首五言律诗,老街味道解释一下:
飘摇宕渠域,
【旷望】蜀门隈,
【水共】三巴远,
{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
【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
猿声几处催。
【旷望】、【水共】同仄声(去上入);{山随}、{桥形}同平声;【石势】、【欲下】同仄声。 这种黏连和前面举例的都不同,上一联对句前面两个字和下一联出句前两字平仄相同,这种黏连是“双换头”,我们常见的黏连多是“单换头”。
五、不合律的律诗
我们在唐诗三百首里可以看到很多格律诗失黏,例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等。
严格来说,失黏的诗不是标准“律诗”。不过作为过渡时期的格律诗,诗人们并不太在意。除了失黏以外,还有失对的格律时,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虽然黏连,但是通篇都不对仗:
上一篇:乞巧是什么意思(今天七夕,老人们说“七月初七夜,男拜魁星女乞巧”:是啥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