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萧军简介(萧军在临汾的日子)
临汾,延安,自己的萧军简介(萧军在临汾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萧军1938年初在临汾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虽然时间不算长,却发生了几件对其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情。一是决定与萧红分道扬镳,结束了六年同甘共苦的生活;二是在晚会上偶遇王洛宾,结成了一生的朋友;三是从临汾赴五台投奔八路军抗日,路过延安结识了毛泽东,由此决定了他1940年6月14日第二次奔赴延安,成为革命队伍里的专职作家。所以,他在临汾的日子,很值得我们认真追溯。
萧 军
向萧红提出“各自走自己的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年底,萧军和萧红离开上海,经南京前往武汉。萧军和萧红是应了胡风之约,到武汉来同办《七月》半月刊的。在去武汉的船上,萧军认识了诗人蒋锡金。萧军和萧红到武汉后就搬进了蒋锡金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寓所。
1937年末,阎锡山在临汾创办山西民族革命大学,阎锡山自任校长,请著名的“抗日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担任副校长主持校政。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是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进步学校,在武汉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第一期招收了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5000人。
1938年1月,李公朴等到武汉为学校聘请教师,萧军和萧红应李公朴的邀请前往山西,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担任文艺指导。
2月28日临汾失守。阎锡山率军队经蒲县、大宁、乡宁、吉县,退到陕西宜川县桑柏村。这时,八路军和牺盟会、决死队等抗日进步力量,在山西敌后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临汾失守之前,萧红想与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一起去西安。萧军则表示自己要留下,坚持和学校走。萧红不同意萧军的选择,于是两人在发展取向和生活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萧红劝萧军:“你总是这样不听别人的劝告,该固执的你固执,不该固执的你也固执……这简直是‘英雄主义’‘逞强主义’。你去打游击吗?那不会比一个真正的游击队员更价值大一些,万一牺牲了,以你的年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的才能……这些损失并不是你自己的呢!你简直忘了‘各尽所能’,也忘了自己的岗位,简直是胡来!”
萧军固执己见地说:“我什么都没忘,我们还是各自走自己要走的路吧,万一我死不了—我想我不会死的—我们再见,那时候也还是乐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然就永远地分开……”
萧军和萧红虽然决定分开,但当时还未向朋友们公开申明。丁玲、聂绀弩、端木蕻良都不赞同萧军与民族革命大学一起走。丁玲当时还前来劝解。萧军郑重地说:“这不是开玩笑呢!我们常常这样因为意见不一致,大家弄得两不欢喜,所以还是各自走自己的路好一点儿……”
萧红离开临汾时,没有带走萧军任何的东西。萧军只好把一部分《第三代》的底稿、一部合订的《第三代》,以及一些材料和十几封信,打成一个小包,托人捎给已到运城的丁玲,同时附一封短信:“拜托您,因为您的地址固定些,请把这个小包代收一收罢。里面有一部分是原稿,一本书,两本日记,几封朋友的信。如果我活着,那请再交给我;万一死了,就请把那日记和朋友的信,顺便扬进黄河里罢。或者代烧掉它。总之,我不愿自己死了,这些东西还留在别人眼里。”
同时,他也给萧红捎去一信,源于他拾到萧红扔掉的一双靴子。信中说:“这双小靴子不是你爱的吗?为什么单单地把它遗落了呢?总是这样不沉静啊。我大约随学校去,也许去五台……再见了!一切段同志(即丁玲)会照顾你的……”
对于萧军与萧红分手,后人有多种的评说。尤其是看过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多有人同情萧红的不幸遭遇,说萧军“大男子主义”、忘情负义等等。其实,萧军对萧红的感情是很深的。1942年4月8日,萧军在延安听说萧红已在香港逝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下午听萧红死了的消息。芬哭了。”4月10日的日记中又写道:“心情只是感到闷塞。我流了两次泪。对于她,我不是悲悼过去的恋情,只是伤怀她底命运。‘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我不愿承担这罪过和谴责。”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审视这段感情,萧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萧军在晚年谈到萧红时还说:“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能、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也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事业上,她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
萧红当年在西安和端木蕻良结合之后,又去了武汉、重庆和香港。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不幸病逝时,萧军和端木蕻良这两个她生命中的男人都不在身边……
意外结识女作家丁玲
在萧军和萧红来到临汾没几天,意外地遇到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丁玲。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次相逢竟对萧军未来的命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有30多人,是随十八集团军总部来到临汾的。几天后,塞克、贺绿汀、马彦祥等人,同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也辗转来到临汾。丁玲是大家尊重的女作家,那年她34岁,其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已蜚声文坛。1931年,丁玲受命主编上海左联著名刊物《北斗》。1936年11月,赴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欢迎。此后,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曾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组织一批作家到前线慰问并采访。
当时的丁玲身穿军服,一副女战士的装束。与身着便装的萧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临汾的女作家不多,丁玲和萧红尤是第一次相识相交,更是意义不同寻常。1936年初,鲁迅曾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推荐过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说它“是当代女作家所写最有力的小说之一”。鲁迅曾评价说:“她(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丁玲对萧红的初识也记忆颇深,她回忆说:“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1938年春初。那时山西还很冷,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她们在一起唱歌、聊天,每夜到很晚才睡觉。她们两人也互相倾诉,但丁玲感慨地说:“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之中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因为我们又实在觉得是很亲近的。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需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上一篇:傣族服饰特点(被顶上热搜的民族舞蹈服饰,到底有多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