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依恋(不是“恋物”,而是“依恋”)
孩子,大熊,物品依恋(不是“恋物”,而是“依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树洞提问:
最近看到一则玩偶修复师的新闻,发现很多孩子还有年轻人,对陪伴自己很久的毛绒玩具非常有感情,不惜花钱请人修复。其实,我六岁的女儿也很迷恋自己的毛绒玩偶——小兔子,这只小兔有名字有性格,会和她一起玩耍,睡觉的时候毛绒兔不在身边她便无法入睡,外出旅游也会带着它……
我本来没觉得有多大不妥,但我姐跟我说要小心这种恋物癖,以前姐姐和她儿子(我外甥)就爆发过一次矛盾:上初中的外甥从小喜欢一只毛绒大熊,初中了都不肯扔掉,姐姐为了戒掉孩子这个瘾,屡屡劝说,最后把大熊给扔进了垃圾箱,为此母子还冷战很久。该怎么看待这种对毛绒玩偶的依恋,男孩女孩可以区别对待吗?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来,我们先看一下“恋物癖”的心理学解释:恋物癖,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或同性)使用或有关的物品,通过对这类物品抚摸嗅闻伴以自慰,或在性活动中持有此类物品,而获得性满足(即所恋物体是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属于性欲倒错的一种。
身为母亲,你真的想把这种一知半解的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吗?还是多付出些耐心,来探寻孩子真实的内在需求吧。
不是“恋物”是“依恋”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给离开母亲的新生幼猴一个“铁丝妈妈”和一个“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结果发现,幼猴除吃奶之外的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
这个实验证实了亲密接触在婴幼儿发展中的必要性,虽然实验对象是猴子,对人类婴儿也同样适用。
孩子眼中“万物有灵”由此可见,孩子对于人或物的依恋行为,是内在安全感、满足感的需求。无论六岁女孩的小兔子,还是初中男生的大熊,它们提供的是母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没有充分给予的温暖、舒适、安全与满足,心理学中称之为“替代物”,是依恋情感的载体,而不是“恋物癖”的性唤起工具。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常会把生命体的特征加到无生命体上,即“万物有灵”(泛灵论)。所以,母亲眼中不会动、不会说话的玩具小兔子、大熊,在孩子那里,却是有生命、有交流,甚至带有某种人格递延的。扔掉它们,对孩子而言等于一种情感剥夺,极其粗暴。
天然“抗焦虑剂”除去心理意义,从生物层面上说,孩子经常抱、玩的物品,沾染着孩子熟悉的气味,这种气味,是安抚焦虑和恐惧的“秘密武器”。如果留意观察,会发现孩子特别依恋毛绒玩偶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特别需要安抚的时候,比如父母疏于陪伴、身处异地、人际交往不顺利或学习压力的阶段。孩子对于环境缺乏足够的应对机制,暂时依赖这种方式对抗焦虑与恐惧,也是正常的。
物品依恋存在的要素孩子对物品产生依恋,大多数集中在6个月至3岁之间,也就是通常与母亲开始分离的时间,而这种依恋结束的时间则没有一定之规,相对来说,性格越敏感,依恋时间越长,情感满足渠道越多,依恋时间越短,和年龄、性别并无绝对关系。武断地认为“都初中了不该这样了”,是没有道理的。
真实的温柔无可替代不要忘记,无论小兔子还是大熊,都只是孩子依恋的“替代物”。当孩子从父母身上、从人际关系中得到更充分的情感满足,替代物就会渐渐淡出。对于有物品依恋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爱屋及乌,对于孩子依恋的物品,和孩子一样珍惜、保护,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随意清洗、放置,更不能粗暴毁损、丢弃。引导孩子慢慢区分客观感知的客体和主观构想的客体。可以多给孩子准备一些作为“迁移载体”的备用物品,帮助他们降低聚焦程度,并逐渐了解到“人”与“物”的区别。注意孩子生活中是否有令其痛苦的分离、带来压力的关系或任务,是否对孩子的陪伴、培养不足,及时修正不恰当的养育、教育方式。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医学检验技术主要学什么(湖北专升本中竞争最大的专业:医学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