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伊索寓言作者(钱钟书、卢梭为何都不赞成儿童读《伊索寓言》)
故事,人生,卢梭伊索寓言作者(钱钟书、卢梭为何都不赞成儿童读《伊索寓言》)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家知名杂志的宣传语为“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此言听起来,很诗意,但是否实际呢?
有人在网上就如此提问: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提问者最终采纳的网友答案为:一般情况一件事可能会令当事人改变一生的命运或改变一生的为人处世,但一个故事能改变一生的几乎没有,如没有刻骨铭心的遭遇怎会改变其做人的本性。此回答,我也觉得很不错。不过,我还想补充的是,即便是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也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乃人之常情。
谁没有看过听过充满正能量的东西,谁没有激情澎湃过?谁没有浑身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过?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本书,一场电影,一堂讲座,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这样的效果,又能持续多久呢,又有多少被落实到受者的人生行动上,有多少能影响受者的人生之轨迹。
比如说充满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我这样的中年人,看了都能热血沸腾,似乎立刻能找回沉寂已久的激情,可是当我走出电影院,回到现实的人世时,我的激情就会消失一大半,等第二天一觉醒来,电影早就抛在脑后了。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简直就是太瞧不起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对固定的,倘若如墙头草随风倒,那人也将活得很累很累。今天,看张三如此接人待物,觉得极好,我应该学;第二天,看到李四当作家很自由,决心也要当作家;第三天,见王五在法庭上单口战群雄,太帅了,觉得还是当律师好……这样变来变去,何日是个头。故事对于这种人,倒是可以轻而易举地产生影响,但是要知道,影响来得容易,去得也会容易。
请问能改变别人一生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否因此故事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请问讲故事的人是否因故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当然,前者有时是莫须有,有的名人的励志人生故事,其实是后人编造的。后者是值得探究的,倘若讲故事或编故事的人自己都没因故事而改变,怎么指望故事会改变读者的人生呢?作者的人生是否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呢?是否他们也在生存的边缘上苦苦挣扎着,言不由衷地写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倘若一则故事能有如此之神力,我倒是有个想法,将这样的杂志拿给犯人看,请能讲这样的故事的人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上上课,以便让他们早点幡然醒悟,早点出狱重新做人,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呀!当否?
台湾作家蒋勋说:“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而比起人的生命,人世更加复杂,岂是一个故事就能乾坤大挪移的。
一则故事,能改变人生,就跟赵本山在小品中的一句台词一样搞笑——“我这辈子就靠这个笑话活着了”,一个笑话,再怎么招笑,你笑过一百次,一万次,你还能再笑得出来吗?
假如该杂志有如此之神力,其实,都不必费劲巴力地办杂志了,更不用到学校去营销。直接办个儿童教育咨询室就会赚得盆丰钵满。现在有多少不爱学习的孩子,让家长愁肠百结,他们如果能通过讲一个故事就让孩子的人生轨迹得以转变,那怎能不会顾客盈门呢?数钱的手都会累得麻木的。
卢梭和钱钟书都不大主张儿童读寓言故事。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卢梭认为《伊索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钱钟书也认为寓言要不得,但是他的理由是,“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我更倾向于钱钟书的观念。很多鸡汤故事也是如此。简直就是在闭着眼睛在抒情,对人世之复杂,对成功的成因的复杂多变性,一概视而不见,总是简单幼稚地推导出一个个温馨圆满的结局。
读这样的故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