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宝莲灯主题曲(救救供需失衡的中文儿歌吧)
儿歌,儿童,中文宝莲灯主题曲(救救供需失衡的中文儿歌吧)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者 | 丁茜雯 编辑 | 范志辉
近日,很多网红主播纷纷走上街头,专门找小朋友唱《孤勇者》“对暗号”。有意思的是,还往往能引发回应,甚至引发激情澎湃的大合唱,《孤勇者》甚至被称为“人类幼崽的巴浦洛夫实验”。
当然段子归段子,但也有家长指出,孩子们直接跳过了儿歌的熏陶进入了流行音乐的世界。
细数下来,除了《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经典儿歌,就是《学猫叫》《听我说谢谢你》,国内几代人的儿歌歌单似乎很久没更新了。而导致中文儿歌这般“失声”的原因又是为何,未来的前路又怎样?
中文儿歌,野蛮生长
说起中文儿歌,其实已有超越三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列子》中就有记载的《康衢童谣》,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儿歌。汉朝时,又出现了以儿童生活纪实、日常知识为主的儿歌,比如《天降大雨》。到了明清时期,儿歌进一步发展,更加有趣味、通俗易懂且讲究押韵。这种特点,也一直影响到了后世的儿歌。
民国时期,随着音乐家黎锦晖投身“国语统一运动”,想要用学唱歌的方式在儿童之中普及国语,于是创作出了到现在仍在传唱的《小兔子乖乖》;而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儿歌创作迎来了全新际遇,《让我们荡起双桨》《丢手绢》《小燕子》等至今脍炙人口的儿歌作品,均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到了80年代,儿歌创作进入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引进和制作的动画片走入大街小巷,《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等动画同名主题曲在当时成为儿歌主流。此外,美国动画片《蓝精灵》的同名中文主题曲,还是那时第一首由中国完全原创的配套主题曲,获得了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
1990年以后,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时期流行的儿歌大多还伴随着浓厚的两岸交流影响的时代特色。像《世上只有妈妈好》是经由台湾电影引进大陆被熟知;而《小螺号》则是在受到第一批进入大陆的台湾流行乐启蒙下写出的原创儿歌,2008年,这首歌还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等到千禧年之后,儿歌创作逐渐陷入疲软期。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少数动画片仍在创作和使用儿歌类主题曲,更多则趋向流行音乐,比如《神兵小将》主题曲便是歌手王心凌演唱的流行歌曲《梦的光点》,《宝莲灯》主题曲则是李玟的《想你的365天》。
另一方面,流行“神曲”也在开始“侵入”儿童世界,以口语化的歌词、洗脑的旋律,逐渐取代儿歌的地位。例如红遍华语地区的《小苹果》和《青春修炼手册》。
来到近年短视频蓬勃发展的时期,儿歌创作则有些喜忧参半, 网络热歌成为取代儿歌正统地位的存在。
《海草舞》《学猫叫》这类口水歌曲成为儿歌流行标杆,《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这类新时代儿歌也在二次创作的加持下成为现象级儿歌,失去了儿歌的意义,反而倒逼了流行。
中文儿歌为何“失声”?
相比一片繁荣的海外儿歌市场,倒是与中文儿歌的“失声”形成了对比。
金牌童星制作人陈爽就曾表示,如果说中国的流行音乐比欧美晚了20年,那么中国的儿童音乐至少比欧美晚50年。
从内容来看,中文儿歌存在缺少潮流性、制作粗糙的特点,主要原因来自于人才的断层。比起流行歌曲的火热,儿歌实属冷门,这就导致年轻的音乐人不愿写,老去的音乐人无法跟上新潮的脚步,最终儿歌不够贴近儿童生活,无法引起儿童兴趣。
相较之下,海外儿歌市场的发展环境更友好。在韩国,儿歌借助于偶像产业的发展进行创作,如韩国Smart Study公司便是合作知名偶像音乐制作团队进行儿歌创作,原创儿歌占总儿歌量的70%;还会与年轻偶像合作,带动对儿歌创作的关注,例如男团ENHYPEN就演唱发行了《Billy Poco》以及《Hey Tayo》两首大热儿歌。这些做法,也使得韩国儿歌创作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状态。
而美国则更为直接地设立包含儿歌奖项的权威颁奖礼,以激励音乐人参与儿歌创作。1978年,由父母、孩子等一同投票选出的家长选择奖(PCF)诞生,针对儿童领域的产品选出经典、金牌、银牌等位次。这一颁奖礼也被认为是儿童产品中的“奥斯卡”,含金量极高。
例如乐队The Lucky Band,就以创作价值观贴近儿童的歌曲为主,多次获得PCF奖项甚至凭儿歌获得格莱美奖、艾美奖,还被认为是“21世纪最好的儿童乐队”。
在儿歌宣推方面,中文儿歌也缺少足够的曝光渠道。
一方面是公共传播平台。如今公共电视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传播途径,不过国内电视节目大多涉及到年龄限制出镜问题,影响了儿歌的传播。以韩国来说,儿童组合“七公主”正是不间断地出演公共电视台节目演唱原创儿歌曲目《牛奶颂》,才一度力压流行歌曲广为流传。
同时,视频平台也承担起了部分推广功能。在国内,儿童视听相关内容并未被优酷、腾讯等主流平台单独开辟“分站”运行,仅在主站里可设置“青少年观看模式”。
但在海外,YouTube已推出儿童专属视频应用YouTube Kids,只保有儿童向视频内容,流量十分可观。例如韩国儿歌《Baby Shark》在上线24个月里播放量便超过25亿次,还是YouTube全站第一个播放量破100亿的存在,至今已累计108亿次播放量,连续登上美国Billboard Hot 100多达20周。
不过归根结底,造成中文儿歌“失声”的主因,是变现困难。 目前,中文儿歌市场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化流程,版权意识也相对薄弱,主要靠商演回血。 但在海外儿歌市场上,儿歌播放量会辐射到品牌 IP 变现,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品牌收益闭环。 这对其背后的制作公司来说,是适合进行多元变现的基础。
以Smart Study公司为例,旗下的Pinkfong(碰碰狐)形象,从2016年随着儿歌的传播在YouTube成为爆红的现象级IP,相关周边售卖在海外电商平台上连续四年年增长率超过180%,Pinkfong发声玩偶在美国的订购数量甚至远超小猪佩奇和迪士尼。Smart Study还借由Pinkfong将旗下其他IP带入市场,涉及数字产品、玩具、日化等,其在最火爆的2018年,一年营收达到了2.3亿元。
对音乐人来讲,需要的是版权变现所带来的“名利双收”。在海外,The Wiggles乐队至今仍自写自唱儿歌并发行专辑、举办巡演,《Do The Propeller》等儿歌传唱度极高,连续四年被《商业评论周刊》评为澳大利亚收入最高艺人,仅2007年就收入约3127万美元。而国内如今能说得出的儿歌创作者,大概就只是写出《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的李凯稠了。
综上可知,中文儿歌无法像海外般发展迅速,并不仅仅是创作滞后导致的,更是创作、宣传、市场推广等产业链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儿歌在教育体系中成为了被忽视的一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