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1928年属什么生肖(遇见世遗 - 寿山石雕三大师)
寿山石,大师,石雕1928年属什么生肖(遇见世遗 - 寿山石雕三大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站在冯久和的寿山石陈列柜前,冯久和在如数家珍的同时也心疼不已:“现在旗降没有了,荔枝坠没有了,虎降没有了,善伯冻也没有了……”
因为绝迹,所以寿山石中的精品价格昂贵。在福州东郊五里亭冯久和大师的工作间,2004 年12 月我深入采访时,一方一米长、半米高尚未完成的寿山石雕《花果篮》,已经在大师的指导下,由孙子和外孙的徒弟们雕出五颜六色的荔枝、玉兰、菊花、梅花和枇杷、佛手等。单单是购买这方寿山石料,当年就需要六七万元钱。因为大块的寿山石料越来越少了,今天则更为稀少。
在这里,我看见了大师的一些代表作,首先是冯久和用焓红石创作的绝活《全家福》:一只母猪带领20只欢蹦乱跳的小猪。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用“福寿双全”、“财源广进”、“年年有余” 等吉祥的语句寄托心愿或祝福他人,而肥胖胖的猪象征着财富、美满和幸福,所以冯久和特别喜欢雕刻许多的猪来表达向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愿望。也因于此,他的一窝窝象征吉庆、美满和富足的寿山石“猪”才备受欢迎。
冯久和大师的绝活是刻猪,成名作却是《花果累累》的花果篮。
早年间,寿山石雕刻的作品总是围绕着小型的图章、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雕虫小技进行,创作的意图和构思也总是局囿于原石的造型。到了冯久和这一代,不再甘心只是走前人的老路。
1971 年,福州北峰寿山村开采出许多大块的色彩鲜艳的高山石,为历年所没有。这一下吸引住冯久和的眼球。他想创作一件大型寿山石作品,于是选购了一块重达90 多公斤重的高山石,准备创作一件“花果篮”。他买来各种水果实物比照,还买来了两个竹编花篮,都摆在案头细细琢磨;同时多次跑到果园、公园,参观花卉展览。作品完成后,他雕刻出的荔枝外壳刺泡坚挺,果实特别饱满;他雕刻出的菊花改变前人永远只刻半朵的造型,刻出立体感强烈的整朵菊花;他还把花篮的把手有意与花果之间拉开距离,让累累花果垂挂于花篮边缘,使花篮更加“丰满”……
1972 年,这件取名《花果累累》的作品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型展览会上,轰动京城,紧接着送到日本展出,惊动日本艺术界。《花果累累》很快上了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的封面,同时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栏目片头反复播放。
1979 年,冯久和相中一块重达100多公斤的高山石,想利用其天然巧色,设计创作一件更大型的花鸟作品。但是,才在敲打粗坯时就遇上麻烦——有人说石头好、色彩好最是难得,要尽量保持原始的石状;有人说“不破不立”,不下大力气改造原石就没有创新。这让冯久和左右为难,围绕原石十多天无法下手。最后还是在几个技术员的建议下豁然开朗——大件作品总是要讲究雕塑感和空间感的,不打去该去除的石料,如何能够创新?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创作,合理布局疏密有致、巧色利用鬼使神差、层次分明感染力强的大型石雕《欣欣向荣》诞生了。金黄枇杷、紫黑葡萄、深红的荔枝、裂开的石榴、绽放的佛手——便连菊花上原本属于败笔之石的一小点黑色污石也被巧妙地雕成了一只勤劳的蜜蜂……凡是看见作品的人,无不被它所深深吸引。
《欣欣向荣》现在陈列在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待大厅。
从此,冯久和大师掌握了驾驭大型寿山石雕作品创作的真谛,成为福建省寿山石界制作大型作品的第一人。
在福州东郊五里亭的工作间,我们还见到冯久和大师的其他代表作:用鸡母窝石创作的《三友共寿》、《松鹤延年》,作品中的一群头顶一点红的丹顶鹤简直呼之欲出;用高山石创作的黑白奶牛《母爱》和用坑头石创作的大小水牛《母爱》;用善伯洞石创作的《佛手》;用杜陵石创作的《鸟语花香》——这是冯久和不多的采用最难的技法之一的镂空雕完成的,最绝的是鸟笼中挺立的那只小鸟,你只要轻轻朝笼中吹一口气,那只石刻的小鸟竟然能够前后摇摆、振翅欲飞!
谈到一生的创作体会,冯久和认为所有的寿山石几乎不存在石质的优劣好坏之分。高手可以把劣石变作良石创作出佳构;低手却只能把优石变作劣石雕成残品。
三、刻鸡的陈敬祥
都说“绝活源自高手中”,一点不假。另一位大师陈敬祥刻刀下的鸡至今仍属八闽“第一鸡”,漫画大师华君武就对陈敬祥刻的寿山石鸡情有独钟。
1955 年,陈敬祥利用一块长75厘米、宽61厘米、高36厘米的高山石采取镂空雕的刀法雕刻成《群鸡》:一个竹编的鸡笼里关着一只刚下完蛋正咕咕啼叫的母鸡,引来鸡笼外和鸡笼上挤着的4只色彩斑斓的大公鸡热切地向笼里张望。四周则是一群啾啾鸣叫的欢快小鸡。作品刚一问世,马上赢得一片叫好声。
这是因为陈敬祥从小贪玩好动,喜欢斗鸡,对鸡的习性了然于心的缘故。上小学时,哥哥陈敬贵正师从雕刻名家黄恒颂,在家刻苦学艺,陈敬祥由此看上了瘾,爱上了石雕艺术。13 岁时,因为家庭贫寒,没钱交学费,陈敬祥就此辍学在家跟随哥哥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他早期的石雕作品就喜爱刻鸡鸭鹅等乡村司空见惯的家禽以及牛马家畜。
1957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群鸡》选送进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展览。展后《群鸡》就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都对它赞不绝口,尤其是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华君武参观后对陈敬祥刮目相看。华君武说:“这鸡笼雕得精绝了。笼顶的公鸡颜色也美极了:嘴往地上啄,尾巴翘起,这姿势也美丽极了。它似在向笼里的母鸡求爱;那边几只公鸡也扑剌剌地,似也沉浸在爱情的狂热中。我想把作品改名为《求偶鸡》,似乎更恰当些。”
于是,《群鸡》就此更名为《求偶鸡》(现珍藏于福建省寿山石珍宝馆),陈敬祥的名字一下子传扬开了。当时,1927 年出生的陈敬祥已经算个大龄青年了,因为成天钻研雕刻,还没有找到对象。《求偶鸡》出名后,立刻引来许多姑娘爱慕的眼光,陈敬祥依旧浑然不知。篆刻家周哲文就充当红娘,从中为陈敬祥介绍了厂里一个木画老艺人的千金陈仲英做女朋友。两人终于喜结秦晋之好,为寿山石雕界留下至今传扬的一段“鸡为媒”的爱情佳话。
但是,陈敬祥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对镂空雕技艺深入钻研。因为他在雕刻这件成名作品之前,并非采用真正的镂空雕法,其中第一件镂空雕作品的笼中母鸡是将笼底凿开,将母鸡放入后再把笼底严密合上的。虽然外行人看不出破绽,陈敬祥内心总是不满意。于是,他改进了镂空雕刻的刀具,在后来雕刻的《求偶鸡》等“鸡系列”作品时,才是货真价实严丝合缝的镂空雕技法了。
陈敬祥不仅善于雕刻“鸡系列”作品,如《求偶鸡》、《鸡场》等,还善于雕刻企鹅。1995 年前后,陈敬祥看到特别喜爱的央视《动物世界》节目里正在介绍企鹅,想起寿山石雕还没有企鹅题材的作品,于是赶忙找到一块黑白相间的寿山高山石,雕刻了两只企鹅。由于取俏得当,企鹅憨态动人,许多人看了都说好。随后陈敬祥就注意寻找适宜雕刻企鹅的寿山石,一找到就雕刻成企鹅。
上一篇:1949年是什么生肖(牛牛人2018年需要注意什么呢?这两点有点糟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