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沁园春雪背景(名诗《沁园春雪》成稿时,为何无人知晓,直到9年后才公诸于世?)
主席,沁园春,这首沁园春雪背景(名诗《沁园春雪》成稿时,为何无人知晓,直到9年后才公诸于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节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读书时候学到《沁园春·雪》一课,总是忍不住对词中描写的浩大宏丽景色心生向往,也为词中表述的壮阔豪情感到震撼。
主席学识深厚广博,多年征战也养成了他豪迈雄壮的文风,人们寻常印象中柔软静谧,宁静温和的雪,在高原,长城,黄河的陪衬下也显得坚毅浩瀚起来。既然能选入国民教材,《沁园春·雪》的文笔,意境,情感表达都属上层,可就是这样一首传世名作,完成之时却无人知晓,尘封九年之后才真正公诸于世,这是为什么呢?
以词馈友就在一九四五年的九月份,当时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不久,国内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都需要共同商讨寻求一条国共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席和其他人员一道前往重庆,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国共双方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做了长达43天的详细明确的讨论,成功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双十协定》。
长时间紧张严肃的讨论工作让大家都倍感疲惫,主席也是如此。就在这个时候,主席的好友,中国近现代知名的政治家,民主人士和诗人柳亚子先生听说了主席来到重庆的消息,专程前来拜访。两人脾性相投,言谈尽欢,柳亚子快意于故人久别重逢,诗兴大发,当场送给了主席一首诗: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儿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小到生活的细碎小事,大到当前中国革命形式走向,国计民生。在天南海北的交流之中,两人都得到了难得的心灵上的放松和愉悦。气氛也是空前的轻松。柳先生离开之后,主席又看到柳亚子送给他的诗,礼尚往来是中国人惯有的待客方式,为了回应柳亚子的情谊,主席便将自己的这首《沁园春·雪》作为回礼馈赠给了柳亚子。
柳先生看到主席的这首词也十分激动,评价它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文雅如他,当然也不忘填一阙词来作和: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柳亚子《沁园春··和咏雪词》)
后来,在一九四五年的十一月十四日,重庆的《新民晚报晚刊》首度正式刊登了这首《沁园春·雪》,顿时引起强烈轰动,这首词也自此在中国流传开来。
抒兴佳作虽然是在一九四五年底的时候才被世人知晓,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却是一九三六年的二月份。
当时主席和彭老总两位领袖,成功地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了陕北省的清涧县袁家沟,正准备渡河向东进发,前往抗日战争的第一线。为了方便勘察地形,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的塬,当时新年方过,冬意正隆,看见这万顷平原,盛雪覆盖,崇山峻岭,奔涌大河气势非凡,数千里奇绝山河尽数“冰封”,天地浑然一色,浩瀚雄观,令人拍案叫绝。忍不住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早年曾在某处看到一篇学者关于《沁园春·雪》的一篇立论评价,颇为客观深刻,大意是,这首词将主席鲜为人知的旧诗词素养表露无疑,在一贯的豪迈风格中蕴藏了浪漫的革命激情。在反映出现实社会日渐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共两党的空前论战。无论论战胜负如何,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并不容否认。
主席生平所著的诗词并不多,广为世人所知的就只有二十首左右,而在他所填的诗词之中,数这首《沁园春·雪》最为脍炙人口。
仅从作品本身来讲,咏物之作的评判主要是看其视所咏之物是否曲尽其妙,再有便是看其借物抒情是否恰到好处。这首咏雪词上阙写雪景,用长城,黄河,秦晋高原等的宏伟背景烘托万里雪景的壮丽,再以壮丽言情,抒发对祖国山河之美的赞叹;下阙借著名帝王批判盘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爱国情操和雄伟豪情展露无遗。
从文辞功力还是情怀表达上看,《沁园春·雪》都称得上是一篇上佳之作。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尘封九年之后才真正为世人所知呢?
为何尘封?通常来讲,文人墨客完成一篇得意之作,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召集三五好友,共同赏玩评鉴,但是主席不同,在诗人的身份之外,他更多的是一位政治家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在《沁园春·雪》词稿初初完成之时,中共虽然抗日情绪高涨,但是却正处于低潮劣势。主席认为这篇词虽然满怀爱国豪情,但是从平仄,长短规律上来讲的话还是属于一篇古言词,这种体制的文学作品要求严格,并不灵动。要知道,作为领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容易被年轻的革命后辈效仿。但是青年人争先写作这样的诗词,却会有限制思想,困囿自己未来发展的危险。
在主席心中,他先是一个革命战士,而后才是文人。在内心高度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推动之下,他选择将心爱之作默默收起,直到抗战结束之后才让它重见天日。
小结明明是一篇惊世之作,主席却选择将其长久封存,多年之后才使其重见天日,背后的原因让人不由心生敬佩。《沁园春·雪》尘封九年的背后,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大的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