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牛念什么(这些俗语民谚,“活”了地名“深”了记忆)
城门,南京,文德三牛念什么(这些俗语民谚,“活”了地名“深”了记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老地名,不仅仅是一处方位。它的背后往往有众多歌谣、故事、典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江苏,和地名相关的俗语、民谚异彩纷呈,不但为城市文化增添了俚趣和诗意,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记忆,更时时唤起人们深切的家园之思。
南京明城墙台城段 刘建华 摄
文化底蕴丰厚的南京,流传着众多和历史地名相关的歌谣、谚语、歇后语。“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这首童谣产生于什么年代,何人所作,现在已经无考,却由一代代南京人口耳相传,凝结成一座古城的历史记忆。
神策门(来源:视觉中国)
南京的城门究竟有多少,也有一首歌谣:“里十三,外十八,一道门栓往外插。”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共有四重,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里十三”“外十八”,意指京城城墙在明初建有十三个门,外郭城建有十八个门。被形容为“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是神策门。“与其他十二座城门不同,神策门的城门是朝外开的,它的瓮城也在城外。”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王聿诚告诉记者,“依山而建的神策门,如果把瓮城建在城门内,城内高地就会被围入瓮城之中,不仅不利于防守,出击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古人才把神策门的瓮城设计建在了城门外面。”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同样留下了一首关于南京城门的歌谣:“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也许他听到了市井上的说法,将歌谣引入到了自己的小说中。经过六百三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不仅明外郭十八门已湮没难寻,内十三门也是有的早就不存,有的已经改了名字。然而保存在民谚俗语里的老地名,仍然给今天的人们增添了悠远的怀想,寄托对家乡的情结。
“鼓楼上唱歌——想(响)得远”“天天不离钞库街—守财奴”……这些与南京地名相关的歇后语,不仅生动明快,更有一份诙谐幽默。比如,“出了南门——尽是事(寺)”,这句歇后语反映了唐宋时南京佛教寺庙林立的盛况,而“寺”谐音“事”,因此也可以形容某人麻烦事多,“烦人精”。“挹江门的旗子——有点甩”,挹江门是南京最靠近江边的城门之一,江风吹过来,城门上的旗子当然要“甩”。同样地,“甩”也是道地的南京话,这种妙语也只有南京人才懂了。
记忆中的老地名,总与“过日子”息息相关;与之相关的俗语民谚,很多都以历史生活内容为题材,提起来都是鲜活的人间烟火。去年9月,南京市秦淮区七家湾88号附近,“大牛首巷”“小牛首巷”,两块崭新路牌竖起来,将许多人的记忆拉回了从前。旧时,七家湾是牛羊屠宰的一条街,这里的师傅技术特别好,生意兴隆,巷子里尽是家庭屠宰场,窄得只能容下几个人并肩进出。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等歇后语。如今,七家湾的牛肉锅贴飘香依旧,“复活”的大牛首巷、小牛首巷,一如既往地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实乃空间实体和名字的双重恢复。
苏州人也有句口头禅,“吃煞太监弄,着煞旧学前,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短短四句,潇洒的“苏”式生活跃然眼前。苏州人讲话爱用“煞”,光看字面意思像在骂人,其实这是口语中“极致”“顶点”的意思。
“苏州自古丝织业发达,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制造局,明代则由太监兼理织造。这些太监聚居的里弄被称为‘太监弄’。”苏州市史志专家金凯帆介绍说,“民国时期,新聚丰、王四酒家、上海老正兴等酒楼都在太监弄择址开业;弹子房、浴室、理发室、茶馆等店面也十分热闹。朋友之间搭话,只要讲到太监弄去,就知道要上饭店吃去了,所以叫‘吃煞太监弄’。”“着煞旧学前”则是说,明清时期,旧学前是苏州的一条商业繁华街。这里除了茶馆、书场之外,最多的是买卖衣裳的店,当时的苏州人都喜欢来逛一逛,选衣服,这样的说法也就流传开了。与之类似的,还有“走煞护龙街”“晒煞十全街”“饿煞仓街”等俗语。歇后语的情况,同样如此,“吴趋坊看会——老等”“寒山寺里个钟——懊佬来”“观音山轿子——人抬人”,极富风物特色和地方历史因素。
旧时旧学前街买卖衣裳的店铺
金凯帆认为,与地名相关的俗语、谚语,虽然平时总是像顺口溜一样讲出来,实际上它们很多都暗藏着当时的历史图景、生活情形,像“密码”一样引导着人们去发现探索。“比如,‘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一句,所表达的并非是‘老字号’三万昌茶馆规模大。”金凯帆从一张民国时期苏州玄妙观的示意图上看到,当时东脚门、西脚门里有诸多经营小吃、买卖、娱乐、茶棚的棚子标识,而茅厕的标识只在牛角浜一处有,前因后果,故有此说。
清代末年文德桥旧影
老街老巷、古桥古庙、名楼名宅……负载着古老的传说,铭记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俗与风情,即使已经磨灭在现实中,仍然封存于记忆里。位于南京夫子庙泮池之西的文德桥,横跨内秦淮河两岸,连接钞库街和贡院街。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之前,这里就有简易木桥,明清两朝,数毁数建。当时,秦淮河两岸,一边是风雅学宫,一边是游乐之地,文德桥实际上是连通两处的桥梁。南北河房水阁、灯火楼台,桥下画舫云集,萧鼓不绝,一度是文士学子们临桥赏月、观灯戏水的佳境。每逢秦淮灯节和端午龙舟竞赛,桥上更是热闹非凡。因人流密集,文德桥负荷超载,多次发生栏杆折断的惨剧。1904年端午节,内秦淮河中龙舟竞渡,桥上观众你推我挤,结果挤断栏杆,落水伤亡百余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句南京人熟悉的歇后语便由此而来。
“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这句谚语记载了苏州从南宋时期就开始的“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闹元宵传统。“彩子”,即为花灯。旧时,苏州阊门附近的南濠街、北濠弄两条小街巷是灯市最为热闹好看的地方,前去看灯、猜灯谜的市民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由于阊门的月城不大,有人在城门洞内轧进轧出,把城门洞堵塞了,常有事故发生。现在南浩街每年举行‘轧神仙’等庙会活动时,依旧可以体会到那份‘轧煞人’的热闹。”苏州地方志专家陈其弟说。
实际上,现有的“南浩街”“北浩弄”的“浩”皆应为“濠”。濠是古代军事设施,用作防御,苏州的护城河正是这种防御濠,以阊门吊桥为界分为南濠、北濠,濠边的路也随之称为“南濠街”“北濠弄”。上世纪末南濠街北段改造,将“南濠街”称之为“南浩街”,“北濠弄”也随之称为“北浩弄”。
“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的愈发重视,近年来一直有呼声提议将‘南浩街’‘北浩弄’恢复为‘南濠街’‘北濠弄’。”金凯帆说,“虽然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地名应有相应的空间实体,这样才能留住乡愁乡情,珍藏好传承好民族集体记忆和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