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春乃发生的乃是什么意思(唐诗中两处“不起眼”的春景)
盛唐,杜甫,喜雨当春乃发生的乃是什么意思(唐诗中两处“不起眼”的春景)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笔者以为,这种“远看有,近看无”的早春之绿,在中唐之前就已经被诗人们发现并频繁写入了诗歌的,其实是“烟柳”。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先从远望的杨柳色中得到春天来临的消息。柳树远望时有如烟的嫩绿,近看则柳枝上尚是嫩芽,绿叶还未长成,这是常见的早春的典型图景,也是从汉魏六朝到初盛唐诗歌中反复咏叹过的“柳色”。“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池南柳色半青青”“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盛唐诗人的春天里少不了柳色这一笔。而韩愈不愿意再步盛唐之后尘,对诗歌中描写早春的现成的意象,也就是前人常用的“如烟的柳色”默默较劲,终于,他发现了另一种“遥看有,近却无”的可以和烟柳相抗衡的意象:“草色”。这是一种新鲜的审美体验,带着尖新,带着早人一步发现春天的一点小小的得意,更带着诗人胜过了盛唐人的暗自喜悦:春天最美好的就是这种草色,绝对胜过了前人常常入诗的烟柳。
虽然从诗歌艺术上说,诗的后两句似乎有蛇足之感,也似乎对自己的感觉自信得过了头,但是作为盛唐巅峰阴影下的中唐诗人,能发现一个新的诗歌意象实属不易,这点志得意满也就可以理解了。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