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呀,一行白鹭那个上青天)
明瓦,中国,玻璃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呀,一行白鹭那个上青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作者是被冠以“诗圣”称号的唐代诗人杜甫。从描绘的画面来看,全诗一句一景,动静相宜。到了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让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变化,带我们追溯到三国时期,由此借指杜甫本人对当朝皇帝的希望。在这二十八字构成的诗句中,“窗”和“门”的意象贯穿其中,让人们不得不开始注重它们的美学意义。
网师园殿春簃内的窗
门窗种类繁多,其中蕴含着不同阶级的不同喜好。两千年封建社会,贵族的审美深受帝王思想影响,惟我独尊,龙纹盛行,代表天子万年。“尊严”是这一阶层所追求的文化符号。再通俗一点,皇室王族无非求一句“高端大气上档次,风骚奢华有内涵”罢了。
故宫交泰殿隔扇门局部
随着科举制的诞生,使得文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中地位日益提高。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封建社会数次与商品经济失之交臂。文人看不起商业,用自身清高的心态把一切事物划分雅俗。文人的审美主张个人的感受,强调的是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
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内景
在门窗的实际应用当中,除了之前节目中介绍过的以油纸糊窗以外,在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窗户——明瓦窗。
清代 海棠形席纹锦地明瓦窗
观复博物馆藏
清光绪出版的记述肇庆当地风土文化的专著《肇庆府志·物产》中对明瓦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之窗槅,薄而光明,谓之明瓦。”
玻璃是在清晚期才逐渐在中国普及开来,在此之前玻璃可以算作进口的奢侈品。即便是相对富裕的人家,也用不起玻璃门窗的装潢。于是就有了这种用牡蛎、蚝蚌的壳,磨制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嵌在窗棂上的明瓦窗。
清代 海棠形席纹锦地明瓦窗(局部)
观复博物馆藏
以中西方文化对比来说,玻璃与瓷器相比较,无论是从成本上讲还是从美观上看,都没有什么优势。瓷杯比玻璃杯更适合中国的茶文化和白酒文化。而用玻璃做窗则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冲突。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底蕴和内涵,含蓄和朦胧。透明和直白的玻璃窗,令人一眼就能看到底,就失去了层次的意味。
支摘窗(玻璃后镶)
玄窗一悟,流光玲珑。更多精彩尽在6月30日(周六)晚21:40广西卫视播出的《收藏马未都》~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一公里是多少千米(请查收这份预警“说明”关键时刻您能用得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