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东蛇(“河北土味”是怎样成为网络亚文化的?)
河北,景点,幽默马东蛇(“河北土味”是怎样成为网络亚文化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河北审丑学”俨然成了微博上的一种“考据学”——和“六学”这些亚文化系统一样,不断发生变异。
这些后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以不断传递着令人欣喜的、革命的、乐观的讯息,通过通过持续的运动,避开有意识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甚至不断解构主体的话语权。
这种社会集体审丑,甚至使得河北那些丑的景点,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
原本没人愿去的景点,最终因为网友的猎奇与审丑欲望,最终成为了“打卡圣地”。
河北人也因此成为包容万象,土是一种“实在”的代名词。河北之“土”,也因此成为了另一种美。“河北土味景点”甚至还在进一步进行符号化的变异,从“外表上的土”进化成“精神上的美”。
“华商韬略”在《河北为什么这么土》之中分析了河北的土味之后,甚至最后夸赞河北:
怎么实用怎么来,好看不能当饭吃,经济实惠才是硬道理,写意和留白的艺术手法在这里通通不需要,简单直接才是首要诉求。这就像河北人的性格——“土”是一种实在。有大局观,踏踏实实过日子,但求一个太平……除了河北,大概也没有哪个省份“实在”到,把协助其他地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了。
这种丑美符号转化甚至也得到了史里芬自己的认可,他在一档《我从河北来》的电台节目中甚至开玩笑称,以自己是保定人,拥有“纯正的河北血统”而自豪。
土味景点上的大而全、混搭风甚至最后被引申为,河北人有容乃大包罗万象,什么都要“大”,心中有大格局所以才能用土味这种形式才能够容下下世界万物。他是河北人,他感到骄傲。
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说:谁掌握了媒介谁就掌握了权力。
社交媒体上的扭曲力场让河北这个符号不断变异,从没有存在感,到沙雕土味再到“实在”、包罗万象。
这种变异像极了德国艺术批评家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揣测与媒介》那段话:
面对媒介的强大优势,主体丧失了对意义与无意义、精神与物质、真理与谎言、文化与自然、固守与自决等之间的界线进行监管与稳固的能力。因此这一切间的界线都消失了,随之产生的是无限的、无结构的,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动的大量符号,这样的符号可以躲避一切有意识的控制、描绘和把握,由此也可避免任何主体名义进行控制来彻底实施权力。
不过,我必须问一句,史里芬真的从心底里认可河北土味景点么?
恐怕并不是。这种骄傲和认可包含了某种反讽意味的同时,也在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甚至还在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这种狂欢式的集体审丑,恐怕真正目的还是在于推动“真正的美”在河北降临。(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马东蛇(被马东、蔡康永留步的许吉如,正确的废话真的不要讲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