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磨漆画(小话“燕京八绝”‖奇技绝巧,造衍繁工)
燕京,花丝,雕漆磨漆画(小话“燕京八绝”‖奇技绝巧,造衍繁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玉雕南通苏扬,其北作京都。
精艺萃,样繁殊。譬文图。
云龙纹瓮,皇州正赋,采向遥输。
一针一线,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这就是燕京八绝之京绣
“丝绸之路”一词如今已是家喻户晓,足以彰显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丝绸出口大国,以其精湛绝伦的丝织品工艺而闻名于世界。
京绣,又称“宫廷绣”,是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代表之一。2014年,京绣被列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地区丝织业的兴旺自唐代始,而当时的燕京也专门设有“绣院”。辽墓曾出土大量文物,从墓主人生前的衣物上可以看到大片精美的刺绣,多绣花鸟、全枝花及牡丹等华丽之物,绣工细腻精良,一如《契丹国志》所述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加之京绣技法讲究平、细、匀、光,纹样图案同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使得京绣不仅精美绝伦、名贵异常,更有纳福驱邪的美好寓意,因而闻名于天下。
及至京绣,匠人在刺绣之中掺入金银线,不仅使其造价攀升,更显示御用之物的贵重华丽。北京刺绣虽然出自北方民间,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苏绣影响很大,另外还受到湘绣、粤绣、蜀绣的不同影响,因而京绣在近代博采众家之长,一度成为众家之首。也因其工艺繁复、精湛绝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中,京绣都被供奉给王侯将相,作为服饰之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专为皇室所用的高超京绣工艺也得以流传后世,陈列馆藏,惊世瑰宝,为后人所知。
目前北京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是1974年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绛紫绢地刺绣残片,而作为宫廷装饰的京绣起源可追溯到辽代。据《契丹国志》记录,辽代时期在燕京设有“绣院”,主要为帝王、宫廷日常穿戴和生活装饰服务。
《一丝风·京绣》
燕京绣院百工娘。织业旧兴唐。
衣跹花鸟精缀,文武补金煌。
珍宝贵,艺奇良。继琅凰。
且唯寸锦,全枝冠艳,惊绮霞光。
采金为丝,嵌玉缀翠,燕京八绝之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是明清皇家工艺最高代表。2008年,花丝镶嵌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镶嵌工艺如其名,主要由花丝和镶嵌两步组成。其中,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这项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考古发现,汉代工匠已掌握了拔金成丝的技艺。如“金缕玉衣”便是以金线缕结所有玉片,也是花丝镶嵌工艺的前身。
明清时期,花丝镶嵌的工艺非常纯熟,设计方面也多和其他工艺融合。比如明代的明万历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以及清代的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国宝级工艺品。
花丝镶嵌发展至清朝时,其工艺分工更细,且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十一个专业。其中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是金银工艺中较为精美华贵的一种。
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匠人常结合点翠工艺,作为花丝镶嵌的点缀与陪衬。相比于玉雕等耗人耗财耗时的工艺,花丝镶嵌只能够算作是一门小巧,但工艺品之奇绝,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画龙点睛之处,更显精湛绝妙,尽态极妍。而今时今日,仍有许多簪娘自学花丝镶嵌手艺,制作着发簪之类的工艺品,使得花丝镶嵌为众人广识。
花丝镶嵌发展到现代,迸发出更加新鲜的生命力。除了装点在常见的首饰、头饰之外,也加入到手包的装饰中。如APEC会议上,中国国礼《繁花》手包,就是运用了花丝镶嵌可以像织物相似的质感,以仿经纬线排列的龙骨为支撑,表面装饰以抽象的花朵纹样,蕴含繁荣昌盛的美好寓意。
《一丝风·花丝镶嵌》
嵌镶攒作与团丝。串珠镀华辉。
衍成钿金工艺,奇巧结凝思。
睛点缀,列珠玑。盛京题。
交云翠羽,衬映金银,小艺芳持。
洁白如玉,自当珍惜,燕京八绝之牙雕
老时年间,牙雕产品主要作为皇家贡品,故其旧时又被称为“皇家工艺”。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见长。而早期的牙雕仕女虽数量繁多,但人物动态变化不大,种类不甚分明,因而也被叫作“棍子人”。
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牙雕制品,由最初的劳动工具逐渐发展为装饰品、艺术品。元代以前, 由于受到材料与工艺的限制, 象牙制品较少且多为实用器具与首饰, 例如汉代的象牙杯、项圈等。至隋唐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频繁,牙料进口增加,因此促进了牙雕艺术成熟和题材的开拓,象牙器也进一步发展到梳子、簪子等日常饰品。明清时代,牙料供给充足,牙雕工匠大批涌现,牙雕技艺再次进入鼎盛时期,并形成南北不同艺术风格。
牙雕的工艺特色十分鲜明,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作品出现了组雕及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种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这也为大幅巨制的牙雕工艺品提供了条件。与其他工艺相同,牙雕同样集百艺之长,融入传统画作。
譬如故宫珍藏的牙雕“月曼清游册”便是清乾隆六年由皇宫造办处的匠人制作的、根据同时代宫廷画家陈枚于乾隆三年绘的《月曼清游》画稿雕刻而成的著名牙雕工艺品。这件作品主要是用象牙、辅以玉石等雕刻而成,全图共雕有一百有三个人物,因此当时曾叫“百美图”,后乾隆题诗时定为“月曼清游”。其景观册页十二幅,上下对开蝴蝶装,左侧镜盒人物景物,金银宝石镶嵌点缀,右侧木扉宝蓝色漆砂地,上嵌螺钿,雕有乾隆不同书体的御题诗,诗图并茂,更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其珍贵与精美,无不代表着清代牙雕技术的最高工艺水平。
《一丝风·牙雕》
漆砂为地钿螺瓯。百镂浮空璆。
金银彩石相嵌,宝玉缀雕稠。
繁复尽,象牙周。漫华筹。
人间百美,陈枚佳绘,月曼清游。
铜胚为底,以釉添彩,燕京八绝之景泰蓝
景泰蓝,全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景泰蓝工艺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代表之一,在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泰蓝工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型制作(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七个制作步骤,可谓工艺繁复,需要极高超的技术,制出的成品才能够被称为艺术品。
景泰蓝的初盛时期是在元末明初。到了景泰年间(1450~1457),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并设有专门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景泰蓝也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的繁荣兴盛而得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