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大化学系(六十六载扎根吉大 徐如人深爱着科教事业 筑巢引凤)
老师,分子筛,院士人大化学系(六十六载扎根吉大 徐如人深爱着科教事业 筑巢引凤)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他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也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他更是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
“扎根”东北66年 培养多位院士
1952年,徐如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那一年在毕业后的深秋,他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东北的号召,背着行囊来到长春,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老一辈化学家的带领下,参与了东北人大化学系的创建工作,这一待就是66年。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清理出堆杂物的地下室做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就动手制作、废物利用,用木板条搭建实验台,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用水桶做上下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如期开出了化学系首届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
他工作之初在无章可循的条件下就开始给物理系学生讲“普通化学”,再到给化工专修班讲“无机与分析化学”,给化一学生讲“现代化学基础”到给哲学系学生讲“化学”。后来又给学生们讲了“分子筛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而这些课程都是他的原创课程。
“文革”期间,徐如人及其家人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段经历让他损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
不过,这十年的损失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
恢复工作后,他开始接触用“江浮石”研制分子筛的工作。
他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对石化、环保与精细化工等工业特别重要的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据了解,沸石分子筛与多孔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石油炼制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
而当时在国内,这项技术并不成熟。
为了解当时国际上在分子筛领域的前沿与基本动态和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水平,徐如人一边实验研究一边查阅大量文献。
在第一次国际分子筛大会上,他获得了一本论文集,这让他如获珍宝。徐如人逐句逐段,将这本全英文版的论文集全部翻译出来。几经努力,1980年,徐如人代表中国去意大利参加了第五次国际分子筛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人的第一篇论文报告。
从意大利回国以后,他开始以微孔晶体的合成化学为研究方向,并尝试以“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为突破口进行研究。
他和团队经多年的系统深入研究,在国内以至国际上取得了若干重要且有前瞻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分子筛多孔材料领域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名师与多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他的学生于吉红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在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徐如人创建了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将我国的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他引领了分子筛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促进了分子筛领域的大发展;他推动了我国分子筛以及水热合成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早期我国石油加工工业的兴起。
如今,86岁高龄的徐如人,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2017年他在国际上提出了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为我国无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学校
徐如人和爱人庞文琴执教六十年,讲授过很多课程,也指导过很多研究生与年轻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各有不同,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师使命”始终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情的对待。
2017年9月,吉林大学70年校庆之际,徐如人做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他把与庞文琴老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徐如人、庞文琴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在科教事业上出色的晚辈后学们。
那么,徐如人院士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决定呢?
问及徐如人本人,他只是一笑而过,只是说希望能激励更多的人才去创新,创造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而他的学生们,似乎从与记者谈话中更能诠释他为何把毕生继续都捐献出来。
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对于院士的责任有着这样诠释:“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要肩负起更高的责任”。
“记得我当选院士之后,老师在办公室跟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于吉红回忆说。
“老师跟我说,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要肩负起更高的责任。这时候老师给我的定位是,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我们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说,我们要站得更高,在科学上要瞄准更高的制高点。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更多的未来接班人。这些话我都牢记在心。”于吉红说。
“老师也经常跟我说,一定要继续投入下去,要组织一些大的合作交叉项目,要把研究工作进行更多的拓展,要建设团队,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人才。要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于吉红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也是徐如人的学生。
冯守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也是我科研工作中的启蒙导师。”
“他经常跟我们说,不要急功近利,要对科学做出真正的贡献。”冯守华说。
记者了解到,冯守华是老师所有学生里唯一一个听过他正式上课的。
“老师上课备课都非常认真,他从不说我们应该在某个高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老师强调我们要对科学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心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老师培养出一大批学术骨干,他的大部分学生现在都是国内外各个重要领域的骨干。”冯守华说。
陈接胜是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徐如人的学生。
在陈接胜看来,徐如人老师是一位很好的导师,他会倾尽全力去培养学生。
“我读硕士研究生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在1986年才到吉林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我在吉林大学做的课题与在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做的课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要重头开始。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最后也取得很多成果。”陈接胜说。
陈接胜表示,徐如人老师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实事求是,思路非常开阔,对科学问题有非常独特的见解。
“老师所从事的是分子筛以及多孔材料的研究工作,从分子筛的合成制备,包括形成机理、结构、应用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无机合成与多孔材料、功能材料这些方面他培养了许多的有用人才。”陈接胜说。
徐如人的学生们在话语中道出的点点滴滴,似乎更能诠释,他为何将自己和妻子一生积蓄都捐献出来。
在学生们的眼中,徐如人不仅是他们学术上的导师,更是生活中的引路人。
在课堂上,徐如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在家里,徐如人也培养出了响当当的科学家。
他就是徐如人的长子——徐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