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端午三友(端午古代民间流行“五瑞”驱“五毒”,为何意?)
端午,菖蒲,石榴花端午三友(端午古代民间流行“五瑞”驱“五毒”,为何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时值五月仲夏,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天气炎热, 雨水增加,湿热的气候易于毒虫的繁殖。古人形容此间 “五毒尽出”,也是容易发生疫疠流行的季节。
所以,端午的原义是“恶月恶日”,是洁身、除秽、避瘟的日子。
因此,民间除了有吃棕子、赛龙舟等纪念屈原的活动,还有插菖艾、佩香袋、洒雄黄酒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等的多种卫生防疫习俗。
民间的“五毒”一般指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等。
在南方,古人费尽心思,终于找到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等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端”,来对抗这五毒。
“天中五瑞”究竟为何物?
如何巧用抗“五毒”?
与广东卫生在线一起细细了解↓↓
菖蒲
菖蒲性苦而温,芳香而散,有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的效果。
它芳香清淡,也有很好的助眠镇静效果,是除痰开窍、宁心安神的佳品。
《本草纲目》记载:“端午日(石菖蒲)以酒服,尤妙”。足见菖蒲酒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
艾草
艾性温味苦,归肝、脾、肾经。可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艾叶特殊的芳香,悬挂及燃烧均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说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
洗艾水澡也是古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
▼
石榴花
石榴花酸、涩,温,有收敛止泻,杀虫的功效。顾禄《清嘉录·端午》记载:“五日,俗称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簮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而且老人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平安富贵。
▼
蒜头
大蒜辛、温,可解毒消肿,杀虫,止痢。《名医别录》记载,大蒜“除风邪,杀毒气”。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大蒜“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
谚语也云:“端午不吃蒜,鬼从门前钻”。
龙船花
龙船花性凉,味苦、微涩,具有活血、散瘀、 清肝、止血、止痛、调经、续筋接骨的功效。将其花冠阴干磨成细粉,米酒调用可作外敷药,止疼消肿。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菖蒲、艾草和蒜头是“端午三友”。
民间用菖蒲作“宝剑”、艾草作“鞭子”、蒜头作“锤子”,认为“端午三宝”是退蛇、驱虫、杀毒的“三种武器”。
同时,民间百姓还把石榴花、龙船花也同蒲剑、艾鞭一起挂在门口,认为花红似火,能辟邪除瘴祛杀毒。
端午节本源是防疫祛病、祈求健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五瑞”克制“五毒”是中华古人的睿智,是端午时节的卫生防疫体系之一,闪烁着中医药文化防疫治病的深邃思想 。
医学指导 |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世云
编辑 | 周艳梅 陈乐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查冠琳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