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徽大学学报(用四十年的时间,重读马克思)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安徽大学学报(用四十年的时间,重读马克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016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发表《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去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一个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的辩证法”,因而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实际上是对我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总结、概括和升华,深入而全面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
这一时期,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的结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称谓: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完备性;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革命性;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根本性。
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进化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唯实践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不同表述,从三个维度标示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是三个“观”,即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观,而是同一个“观”,即马克思的世界观的不同表述。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作为自然观和理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作为实践观和理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辩证、实践的唯物主义。
这就是我重读马克思的心路历程及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追求的理论目标,就是求新与求真的统一;我所追求的理论形式,就是铁一般的逻辑,诗一般的语言;我所追求的理论境界,就是重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这部著作所选的论文实际上记录了我重读马克思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我在不同时期思考的不同问题及其观点,展示了我所追求的理论目标、理论形式和理论境界,体现了我的哲学研究水平的过去与现在。
无论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我们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所谓哲学的超前性或超越性,实际上是对现实中可能性的充分揭示和高度抽象。哲学史表明,任何一种有成就的哲学,无论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还是就其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都是非常现实的,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解决了现实问题。马克思的哲学更是如此。重读马克思应该也必须与现实“对话”。否则,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
作为一个中国学者,重读马克思不能忘记同中国现实“对话”。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我重读马克思以至全部哲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期望能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一块希望的田野,能为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我深切地关注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论文。从中,我挑选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等6篇文章作为这部著作的“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我重读马克思的维度。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尤其是马克思的哲学。从1977年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自不量力地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诗,那就是,“一篇读罢头飞雪”。40多年来,尽管我的思想处于剧烈的变化中,尽管我的“身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哲学,一直在哲学这个荆棘丛生的领域艰难跋涉、艰辛探索。如果说当初我选择了哲学,那么,后来就是哲学选择了我。哲学教会了我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懂得我们都是“社会个人”,因而力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自我发展;哲学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过五关”与“走麦城”,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我书写生命的方式。
来源: 中华读书报